岁月沧桑,一部近代史见证了无数中国人的执着探索。
(1)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抗争史。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请列举一位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并简要说明他的事迹。
(2)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部探索史。上图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谁?他对中国近代史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3)中国近代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奋斗史。请列举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并概述其在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世界各文明经历了一个由相互隔绝、孤立发展到不断联系融合的过程。其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探究活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在此事件中哪位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2)据材料二,“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造成非洲贫穷、落后的罪恶行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推动“机器大工业”普及的发明是什么?这次“产业革命”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4)材料四中“这一时期”到来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除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外,“这一时期”还有哪一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5)据材料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与哪一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6)综合以上五则材料,请归纳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举出两点,2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亚非拉地区在不断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每十年都有一次大发展。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后,其发展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的阴影部分所示,依次是1948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图一)和“黄金储备”占世界的比重(图二)。
材料三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四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尼赫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请从该材料中找出这次科技革命的两个特点。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哪个国家的信息?该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何种经济地位?你认为该国取得这种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斯大林预测的“同盟分裂”成为现实,导致美苏“同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苏“同盟分裂”导致什么政治格局的出现?
(4)材料四中“厄运的时代”指的是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印度独立于哪一年?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时代的灵魂,更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材料二
材料三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他还提倡天赋人权的学说。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隶属于哪一部英雄史诗?该史诗是研究哪一地区的重要史料?
(2)材料二图片中的两位人物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当时广为流行的思潮是什么?这一思想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哪一统治阶层?
(3)材料三中的孟德斯鸠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最早实践的是哪个国家?材料二、三两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材料四中名画的作者是谁?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开天辟地的大事。某班级围绕这两件事开展了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的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写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及历史意义。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请回答: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举一例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战役。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写出歌曲名称)
方式四:识物学史
(4)标语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什么战役?
领会与创新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两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综合探究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各自调整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罗曼·罗兰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四 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材料五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并概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5)依据材料五,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6)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苏联这种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