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课文填空,再按要求做。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 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题文1】文中有些地方没有标点,请你补上去。
【题文2】这段话共________句,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写的。
【题文3】在正确的说法后打上“√”。
(1)文中“所有的龙”指的是文中所介绍的三种龙。( )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过渡句,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3)这段话主要介绍了桥的坚固。( )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是一个比喻句。( )用“……不但……而且……”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短文的写法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探究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1)从“确实”这个词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话主要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青藏铁路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线路行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长达960千米。
青藏铁路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于沿线的高海拔、è liè( )的天气、严酷的地理条件所造成的rén jì hǎn zhì( )。几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不见一人,却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藏野牦牛非常安详地埋头吃草。
青藏铁路是严酷的。它的严酷在于高寒缺氧、气候无常,人因此而胸闷气短,头疼腿软,在这里随时可能遭遇到漫天大雪、密集的冰雹和八级以上的大风。
青藏铁路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在于沿线穿越的神山圣水和独特的高原风光。线路过处,蓝天白云下,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下面是碧绿的草原,草地上是成群的牛羊。它的美在于沿线苍茫的草原上点缀xīnɡ luó qí bù( )的湖泊
闪烁出诱人的光彩
在于沿线经过的各类保护区中的藏羚羊
藏野驴
藏野牦牛等珍稀动物
青藏铁路以其神秘、严酷和美丽,必将成为出行者的乐土,探险者的圣地。
(1)根据注音在文中括号里填写词语。
(2)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用横线分别画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
(4)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短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我爱青海的山和水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介绍西部开发的青海省。啊!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瞧!西部美丽的青海湖,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清澈的湖水,绿波荡漾。鸟儿在湖面上玩耍着,在天空中飞翔着。山壁陡峭,屹立在湖边。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林,水流澎湖……
我爱青海的山山水水,更爱这洁净的大自然。这里没有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这里也没有混杂的噪声,这里只有安宁和清静。这里是鸟儿栖息的乐土。这里闻不到污水排放的臭味,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
我时常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美丽的青海湖旁建一座旅游度假村,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这里观赏、休闲。我要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湖水()的噪声()的大自然
(2)小作者通过了解了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是我国,那儿没有,也没有,只有,那儿闻不到,只看见。
(3)小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③那么……那么……
(2)填空。
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3)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
课外阅读。
竹 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
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 B.停止。 | C.消息。 | 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
(5)将文中画“”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