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口抚养比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读亚洲四国人口抚养比转折点的比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d四国分别代表的是

A.日本、中国、韩国、印度 B.日本、韩国、中国、印度
C.日本、韩国、印度、中国 D.韩国、日本、印度、中国

关于图中四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a国2000年后人口抚养比不断增高是因为人口出现负增长
B.b国21世纪初人口抚养比最低是因为人口出生率高
C.c国人口抚养比在未来15年内将随着人口政策调整略有上升
D.d国人口抚养比因经济增长较快呈持续下降趋势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

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B.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此题答案有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宜发展基塘生产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甲、乙两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生长期较长 B.乙区域土地集中连片
C.甲区域机械化程度高 D.乙区域矿产资源贫乏

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畜牧业比重大 D.第二产业比重大

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原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经纬度
海拔(米)
一月平均气温(oC)
七月平均气温(oC)

102 oE,25 oN
1891
7.7
19.8

113 oE,28 oN
68
4
32


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我国四省(区) 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3
361.0
184.6
2.0


表1中① ,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可达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只有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