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60年代,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A.开放口岸的吸引力 | B.躲避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乱 |
C.洋务企业吸引 | D.躲避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乱 |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据此推断,陈独秀当时大力弘扬的是
A.维新变法思想 | B.三民主义思想 |
C.民主科学思想 | D.社会主义思想 |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C.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D.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印象派”画风的“印象”,其突出特征是
A.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 B.印象深刻的方可入画 |
C.保持描绘对象逼真 | D.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 B.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 D.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