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解析题
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
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 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哪种制度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秦朝在经济方面实行哪种措施。
(4)根据材料四,说明秦朝的暴政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秦始皇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A 条约。这次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B 条约。该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材料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C 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了给她过万寿节,从1892年开始,朝廷就开始组成以辅政王大臣为首的60庆典组委会,全方位操办万寿大典。庆典费用主要来源:从军费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前方战事吃紧,而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庆典大肆挥霍。
——摘自人教网
(1)材料一、二、三中的A、B、C分别是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一例。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海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思想变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请回答:
(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说明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西方?哪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认识分别达到了“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观念层面”?(每一层面人物举两例)
(3)任选“自强”“变法”“革命”一个事件,分析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
材料一: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甲午战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包括在内。
(1)你知道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方代表是谁吗,请写出他的名字。日本在近代史前期除了发起甲午中日战争外,还参与了哪一场侵华战争?
材料二:在一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李鸿章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小张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是个卖国贼;小李同学则认为他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有功之臣。
(2)请举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一例。他还主持筹建了一支海军,这支海军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你知道是哪只海军吗?你觉得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注意些什么?(2分
(3)小李同学认为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写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全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
掀铁道,拔线杆,旋即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四:(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盂,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曾有学生六人,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材料五: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愤怒。中国多座城市爆发反日游行,公民的爱国之心再次得以集中体现,但是部分地方出现民众打砸甚至烧毁日系车、日资商店的现象。
(4)甲午战后,随着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义和团运动兴起。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中的一些标语和现象,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结合材料五,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五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进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