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将盆栽的天竺葵进行24小时暗处理(即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乙同学对盆栽的带银边的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
(2)甲、乙两同学将各自盆栽的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甲、乙两同学各自从自己盆栽的天竺葵上摘下叶片。
(4)甲、乙两同学把各自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里隔水加热10——15分钟(甲摘取的叶片放入A烧杯,乙摘取的叶片放入B烧杯)
(5)二者都用清水漂洗叶片,然后再把各自摘取的叶片放到两个培养皿里(甲摘取的叶片放入A培养皿,乙摘取的叶片放入B培养皿),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再用清水冲掉碘液。
实验现象:甲摘取的叶片除银边不变蓝外,其余部分都变蓝;乙摘取的叶片全部变成蓝色。
请回答:
(1)甲、乙两同学分别对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条件进行了探究。
(2)实验结论                                                              
(3)你认为甲、乙两同学所得到的实验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对实验结论不可靠的进行说明)
(4)如果让你做该实验,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小组同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如下图所示),请分析作答:

(1)在科学探究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甲和丙提出问题后, 同学作出了假设。
(2)丁同学提出了实验的初步设想,经过讨论和交流,这个小组完善了实验方案(如下表),请你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试管编号

加入材料

滴加试剂

现象

加入材料

处理

现象
A
米汤2ml
碘液2滴
变蓝色
清水2ml
37℃水浴中恒温 15分钟

B
米汤2ml
碘液2滴
变蓝色
唾液2ml

现象⑤是 ;现象是 。(3)步骤②后两支试管都变蓝色,这证实了:米汤中含有
(4)经过对⑤、⑥现象的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
(5)人体发烧时由于温度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 ,影响了食物的消化,所以食欲降低。

小明同学设计了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实验,如图所示。

(1)首先将一、二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两个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再从两个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用 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二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石灰水,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装置必须放在 的环境中。
(3)在有光照的实验过程中,玻璃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出来的。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盆栽植物放在黑暗处48h;
②选取两片同样大小的叶片a 和 b ,并进行如图处理(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2h;
④取a、b两片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2)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3)实验的变量是
(4)步骤④中,能够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的溶液是
(5)实验结果:叶片a ,叶片b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_________,原因是该方案符合__________ _________原则。

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如下:

实验现象:试管内的溶液不变蓝。
实验现象:试管内的溶液不变蓝。
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有关。
实验分析:
(1)实验在设计和操作上有几处错误,请你指出三处并纠正。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描述的第③步和第⑤步实验现象与所做实验的实际现象不相符,请重新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