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元素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某同学探究Cl2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把Cl2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氯水进行如下表实验:
实验 |
操作 |
现象 |
Ⅰ |
把氯水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
Ⅱ |
向氯水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不断振荡 |
ⅰ.有白色沉淀生成 ⅱ.稍后,溶液变为无色 |
① 实验Ⅰ的现象说明,氯水具有的性质是 。
② 实验Ⅱ:a.ⅰ现象的白色沉淀是 。
b.综合ⅰ、ⅱ现象,该同学推测实验Ⅱ发生的反应为:
Cl2 + AgNO3 + =HNO3 +AgCl↓+ (将反应补充完整)
③ 为探究实验Ⅰ中试纸褪色的原因及Ⅱ中另一种反应产物,该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c.将少量稀硝酸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未褪色;
d.……
上述实验d的方案是 。
(3)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粉。
① 你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的原因是 。
② 科研人员以氯气、石灰石、水为原料制取漂白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下下图所示五元环代表A、B、C、D、E五种化合物,圆圈交叉部分指两种化合物含有一种相同元素;五种化合物由四种短周期元素形成,每种化合物仅含有两种元素。A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主要原料之一;B、E分子中所含电子数都为18,B不稳定,具有较强的氧化性,E是由六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作火箭燃料;C是工业制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D中所含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3∶4。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用于工业制取硝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D的化学式是。
(3)B在实验室中可以用于制取某种常见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4)B与E反应可生成单质G和一种常见的液体H,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的另一种用途。
铁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金属。有三位同学分别用铁粉
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甲同学用已部分生锈的废铁屑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腐蚀剂,并回收铜。探究过程如下:
①步骤②中,除发生反应Fe+2HClFeCl2+H2↑外,其他可能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②可以验证溶液B中是否含有Fe2+的一种试剂是(填选项序号)
a.稀硫酸 b.铁 c.硫氰化钾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乙同学欲用少量Fe粉与足量浓硫酸反应得到硫酸亚铁。有人认为不论常温还是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可行,理由是
于是乙同学将上述方案做如下改进后可获得FeSO4·7H2O,请填写下列括号中的空白:(3)丙同学为测试一铁片中铁元素的含量,在实验室中用m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准确测定出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V mL (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该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为(用含m、V的代数式表示) 。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试对上述方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做出判断和分析:方案 (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
.
实验室需要0.80 mol/L NaOH溶液475 mL和0.40 mol/L硫酸溶液500 mL。根据这两种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填仪器名称)。
(2)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俯视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0.8 mol/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定容时,有少许蒸馏水洒落在容量瓶外,则所得溶液浓度0.8 mol/L。
(3)根据计算得知,所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mL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操作②的名称是。
(2)试剂a是,试剂b是,固体B是。(填化学式)
(3)加入试剂a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加入试剂b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要使B 中收集满干燥的SO2气体(并证实B中已收集满),则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接接接接(用字母表示);
(3)C 中盛放的试剂是,证明B 中已收集满SO2的现象是;
(4)待烧瓶中充分反应后,同学们发现铜有剩余,经检测发现硫酸也有剩余。检验硫酸有剩余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不补充浓硫酸的前提下,为使铜进一步溶解,可向烧瓶中加入 ________(填序号)。① 盐酸 ② FeSO4 ③ Fe2O3 ④K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