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 )
A.沙尘暴 | B.台风 |
C.水灾 | D.泥石流 |
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黄河中下游地区 | D.长江中下游地区 |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 | 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
C.受气旋活动的控制 | D.受印度低压控制 |
读图,完成1一3题。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人拉美 | B.从亚洲迁往拉美 | C.从非洲迁往西亚 | D.从欧洲迁往亚洲 |
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A.四川、广东 | B.湖北、重庆 | C.河北、山东 | D.新疆、内地 |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 D.甲地优美的环境 |
读2001年到2007年各年度江苏省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13一14题。2004年到2006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外省区流人人口较多 | B.自然增长率上升 |
C.人口政策松动 | D.育龄妇女比例持续上升 |
受人口增长周期的影响,2008年到2013年将是江苏省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要稳定当前低生育水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限制外省区人口的流入 | B.提倡晚婚晚育 |
C.鼓励人口外迁 | D.实行差异性人口政策 |
下图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下列说法与图不相符的是()
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
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 |
D.天津和廊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
全球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一6题。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是()
①人口分布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到珠江流域②人口分布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③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地区人口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平衡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②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经济因素引起的③从迁移量看,前者以国家有组织的迁移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自发迁移流动为主,流动量大④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 |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B. |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
C. | 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 D. | 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 | 更高的社会地位 | B. | 更多的休闲时间 | C. | 更高的收人 | D. | 更优的自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