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
|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所指的维新党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救亡图存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反抗外来侵略 | D.反对专制统治 |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
|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