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贏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 B.贏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
C.阻止了西方和平演变 | D.迫使美国调整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
A.男女平等 | B.人际和谐 | C.君权神授 | D.上下尊卑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