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概括材料三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三表中的二种观点进行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苏格拉底
材料五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住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2: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3: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材料4: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请回答:
材料1中的“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材料2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材料3、4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材料2: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在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条约集》
请回答:
根据材料1,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2,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二战后期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井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方式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概括说明其完成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用史实说明朝韩两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做了哪些努力?

阅读以下有关东京审判的材料:
材料一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于1946年2月18日任命澳大利亚的韦伯为首席法官,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菲律宾、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10国各1名代表为法官,美国的约瑟夫•B•凯南为首席检察官。
1946年4月29日,对东条英机等28名被告正式起诉。
经过历时两年的审判,是最终判处广田弘毅、松井石根、东条英机等7人绞刑;判处梅津美治郎等16人无期徒刑;判处东乡茂德有期徒刑20年;判处重光葵有期徒刑7年。
材料二 在1945年12月6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美国小组一行16人离美赴东京之前,凯南(首席检察官,美国人)对美国报界表示,他认为裕仁天皇显然应该受到审判。登上飞机后,凯南收到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中指示凯南不得对裕仁和任何皇室成员起诉。
日本侵华部队的司令官朝香宫未被列入被告名单;为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侵华战犯冈村宁茨也逍遥法外;在中国进行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残酷试验的日本"731细菌部队"司令官石井也不在被告之列。
1948年4月16日,法庭宣布休庭,以进行讨论,做出最后判决。在讨论过程中,法官们在对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否应该判处绞刑的问题上发生了较大分歧。庭长韦伯主张流放,美国法官主张只将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虐待美军战俘的战犯判处死刑。中国法官要求严惩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最后法庭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做出死刑判决。
1950年11月,重光葵获释,后在日本政府内供职。这期间,其他日本在押战犯也纷纷"宣誓出狱"。
材料三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正式宣布,由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导编写的日本2002年开始使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这一教科书故意不提南京大屠杀,却在远东国际军事审判部分这样写道:“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认定,日军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在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是,关于这一事件,资料上有很多疑点,事实究竟如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见解,有关争论至今仍在继续。”有关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教科书说:“战争开始的时候,日军打败盟军,使长期在欧美殖民统治下的亚洲人增加了勇气……”关于建立伪满洲国,教科书称:“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进入,满洲国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经济得到了发展,入境的中国人等明显增多。”审定教科书中宣传战争观的章节更令人吃惊。审定版本中称:“在有核武器之前各国很容易诉诸战争。战争是外交的手段,是政治的延伸。失败的一方赔款割地,但不应该由全体国民承担道义责任。这就是这本教科书宣传的战争观和战争思想。”
根据材料一、二,如果你是一名当时记者,在东京审判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你会向谁提出什么问题?以你当年的问题为中心,结合材料三写一篇评论。
要求:
1.可以是各国记者;
2.评论要有理有据。
3.字数在15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