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 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 A.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 B.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图是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 |
| 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B.《共同纲领》的制定 |
| C.三大战役的胜利 |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 B.“九二共识”的确定 |
|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 D.中国国力的强大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