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
A.认为民众觉悟低中国不具备立宪政治的条件 |
B.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
C.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 |
D.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 |
尽管普罗泰格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但他还是因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被驱逐”现象出现,说明当时雅典()
A.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 |
B.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 |
C.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中心 |
D.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 |
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 | 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
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 | 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 |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
B.“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皋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媒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
以下有关绘画艺术特征的点评,与下图所示画作相符的是()
A.讲究布局,画面气势雄浑 |
B.“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
C.注重描摹,力图再现实景 |
D.“钩勒工细”,“尽其精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