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
|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 A.“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
| C.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
|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
|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
|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 A.“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
|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 C.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
|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