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 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
|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
|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 |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的民生主张为()
|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
|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
| D.建立福利社会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第二次反思”评述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的失利证明其失败 |
| 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
| C.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 |
| D.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