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乡隆盛曾公开说过“失之于欧美之物,
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明治维新的负面影响是( )
| A.保留了君主专制政体 | B.保留了思想上的盲从 |
| C.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 D.保留 了封建剥削制度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 C.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思想 |
| D.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 B.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 C.较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
| D.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
| 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 |
| 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 |
| 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 |
| 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 |
“作为这场革命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其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成功 |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