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久,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 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浸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傅求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绝:堵塞 |
B.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括:搜括,搜求 |
C.求谓恩非素 携二者素:向来 |
D.春秋浸高,且病聩浸:渐渐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求善于平息乱局的一组是( )
①即黥吏置岭南 ②夷之得土,载以回舟
③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 ④乃诏谕羌众,反其田
⑤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 ⑥求不能决,反坐告者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③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求防微杜渐,做事通盘考虑。他设法使参与私铸铁钱的不法之徒破产,遏止了私铸铁钱之风;他还曾成功策划了对泗州城墙的修复工作。 |
B.傅求执政为民,注重民族团结。他在朝廷用兵之时调节税收,惠及百姓的同时又保证了军粮供应;他还有效地团结了陇右的夏人,将田地归还他们。 |
C.傅求得人赏识,也曾被人非议。他因为才能出众先后得到吕夷简和文彦博的赏识,也曾因为未能处理好大将钱吉杀人案以及其他案件而遭非议。 |
D.傅求善于分析,不轻易用武力。他处理夷獠入侵和蕃官苏恩逃亡事件时,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没有贸然动武,从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
⑴稍迁至栘中厩监汉亦()⑵留之以相当()
⑶因厚赂单于()⑷私候胜曰()⑸蹈其背以出血()下列句子中有何词类活用现象?请依照示例指出来。
示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用作状语,用弩弓
⑴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⑵单于壮其节下列加点词意义与今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C.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号,吾从而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常无贱,元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列由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徐公来,孰视之 |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C.吾师道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吾从而师之 |
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惑而不从师
A.人非生而知之也 |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C.而耻学于师 | D.废王道而立私爱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题。(6分 每小题2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奇特 |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拜访 |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玄宗奇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B.儿女饿殍者数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乃溯沿湘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时琯为宰相 拜相如为上大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郑国公严武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帝、平帝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正、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化大洽,风俗以笃笃:淳厚 |
B.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视事:探视 |
C.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祠:吊唁 |
D.世称管、鲍,次则王、贡称:称赞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是(3分)()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
⑤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⑥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那些懒惰者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 |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亲人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怀缣前往,怒斥陈遵拿不义之财炫耀自己,让陈遵感到很惭愧。 |
C.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粮食,由此可以看出王丹深明大义,心忧国事。 |
D.王丹认为,交朋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实在不容易说清楚其中的道理,因此,对儿子的行为非常生气。 |
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2) 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日:“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子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②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③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雠:同“仇”。②底(zhǐ)至,到达。③貛(jué)然:猛然。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竟:终了 |
B.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冀:希望 |
C.夫弈,小数也数:技艺 |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夭夭:灾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如是者再三,局乃竟①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
②息机子乃谓客日②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①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①二客弈于庭
②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②帝王弈于天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吾告予以故
A.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
B.其胜何益?其败何损? |
C.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 |
D.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