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乙】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丙】
下列加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抑亦人谋也未能远谋 |
B.国险而民附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C.豪杰并起并杀两尉 |
D.竟绝去委而去之 |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答:
(2)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答:
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甲】文及所学知识,在途中A、B、C处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
答:A. B. C.
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乙】【丙】两则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 | B.肉食者鄙(地位低) |
C.战则请从(跟随) |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 B.长跪而谢之曰 |
C.辍耕之垄上 | D.小大之狱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将军身被()坚执锐
(3)功宜()为王
(4)诸郡县苦()秦吏者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进士不读《史记》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大史公。”问:“大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大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