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图:2010-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网购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
表:2010—2014年中国B2C、C2C电子商务企业及带动的从业人员规模
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预计) |
企业数量(家) |
15800 |
20750 |
24875 |
29303 |
34000左右 |
从业人员(万人) |
1200 |
1350 |
1480 |
1680 |
1850左右 |
注:B2C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与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述其内在联系。
材料二:互联网与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会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行通盘考虑。“调控创新”,正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舵盘。
(2)请结合材料二,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所蕴含的哲理
材料三:互联网与社会新未来
今后我国互联网发展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工作:建设宽带发展的新平台,全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在工业、农业、金融、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服务,以及社会管理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汇聚并大力培养创新优秀人才,支持企业在技术、应用、产品、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教育数据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活动;在互联网技术、业务、标准、治理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3)请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意义。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由。
2012年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1周年。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仍然过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特区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缩影。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为全国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这是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促进汕头经济特区又好又快发展?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09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11个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地方GDP的50%来自房地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出卖土地,土地价格猛增,增加了住房成本;中高收入者加大房地产投资,中低收入居民也跟风纷纷买房,导致房价上涨。
(1) 结合材料,从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住房涨价的原因
(2)谈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的必要性和措施。
(3)针对当前购房热,结合材料请你为消费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材料一:温总理曾经说过,就业不仅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众所周知,我国是劳动力大国,每年几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需要就业和再就业。这些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一方面也连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使命神圣。
材料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12月9日在京发布报告称,2012年6月中国城镇失业率为8.05%,较201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高达16.4%,此外二线城市失业率显著上升,由2011年的6.4%升至8.7%。2012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什么?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解决就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