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最早开始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 B.《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马关条约》 |
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逐步形成 | B.分封制雏形形成 |
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