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是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必到之处,浦西原公共租界的近代建筑群充满了美感与历史的沧桑感。每一幢建筑,都几易其主,一砖一瓦,仍流露出当年的那份繁华。当年租界,当时商行,当初繁华,至今犹存其风貌。”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 A.《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
| B.《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
| C.《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
| D.《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特权 |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
|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反映的思想家是()
| A.朱熹 | B.李贽 | C.王阳明 | D.黄宗羲 |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产生的根源在于( )
| A.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 B.明清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D.李贽反对君主专制的表率 |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
| 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
|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
|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
| D.(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