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是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表格中的空白部分应填写什么内容?
(2)据材料二、三,分析开发浦东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6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成为联系各地区、各国家的重要纽带,并对国家力量的消长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阅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从_____地区转移到______地区(填写相应的字母)。(1分)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对荷兰的影响。(6分)
(26分)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活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是贪婪自私的,对待贪婪自私的人我们无法用道德来完成约束,我们必须要靠法治,因此,法治就是为了防恶“当官的贪婪欲望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因此为了对付掌握权力、贪婪心更大的官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权力制约权力。”
查理一世在受到法庭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记住,上帝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审判官,我说在你们犯下更大的罪之前你们真该再仔细想想……况且,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做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法律篇》的治国思想与早先的《国家篇》
相比有什么变化?(5分)
(2)结合材料分析,亚_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柏拉图相比有何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思想家在这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6分)
(3)查理一世的话依据的是什么理论?请代替审判官拟出对查理一世“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的回答。(6分)
(4)阅读下表,划分中华民国修宪状况的主要分期。(6分)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范围内的宪法,说明其形成的背景和废止的原因。(3分)
中华民国时期修宪状况一览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引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一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4)材料三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