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 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尉他魋结① 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尉他,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帝大说,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节)
【注】①魋结:结成椎形的发髻。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陆生曰谢:感谢 |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怿:高兴 |
C.绛侯与我戏,易吾言易:轻视 |
D.遗陆生为饮食费遗:赠送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
B.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
C.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
D.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能言善辩,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出使南越,让原本举止无礼、态度轻慢的尉他归顺汉朝,得到汉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陆贾通晓治乱之道,敢于直谏。他征引历史对汉高祖只重武功轻视文治的思想进行了劝谏,还写文章详尽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受到汉高祖的赞赏。 |
C.陆贾懂得审时度势,韬光养晦。他自知无法与吕后势力抗争,就称病辞职在家闲居。他时常坐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带着侍从,佩带着价值百金的宝剑到处游玩。 |
D.陆贾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眼光。在与吕氏势力斗争中,陆贾主动为陈平出谋划策,建议陈平和绛侯搞好关系联手对付吕氏。陈平采用了他的计谋,使吕氏篡权的阴谋难以得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译文:
(2)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
译文: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3.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5.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迎丧而葬之迎:迎丧,接丧
B.今钟会躬为叛逆躬:自己,自身
C.假赤幢、曲盖、鼓吹假:给予
D.齐王攸将归藩攸: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B.法立于上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C.与谈宴而遣之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帝闻而大怒遂以愤卒
3.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A. 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
B.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C. 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D.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
4.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②退人若坠诸川
A. 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B. 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C. 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
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D. 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②假赤幢、曲盖、鼓吹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④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⑤安复为君臣之好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他,没有过错。”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谏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 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世祖赐以剑马钱帛,受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
[注]楚兵将军:官名,掌军事。
齐人忌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大将,带兵攻齐不下,被齐人用反间计,终败奔赵国。
干卤:又作干橹。小盾为干,大盾为卤,泛指武器。
1.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诏假慧龙楚兵将军假:古代官吏代理职务
B.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顿:驻扎
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摧:挫败
D.刘义隆纵反间纵:放纵
2.对下列“因”和“相”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②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
因拔刀斫前奏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B.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
C.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
D.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②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A.①战死的人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值得特别敬畏
②流言蜚语,想不到你还是介意了
B.①战死的人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值得特别敬畏
②流言蜚语,我想你不值得介意吧
C.①亡命之徒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应该特别畏惧
②流言蜚语,想不到你还是介意了
②流言蜚语,我想你不值得介意吧
5.能表现“乃令老夫讶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A.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B.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
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D. “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慧龙领兵与刘义隆对抗,屡立战功,名声大震。
B.王慧龙作为一介儒生,他的勇气却足以让敌人丧胆。
C.世祖与王慧龙君臣相得,互相信赖,因此敌人用反间计,派刺客,想除掉他,都没有成功。
D.王慧龙以德报怨,放了刺客一条生路,他的宽容,得到当时人们的佩服。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1.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C.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望:抱怨、希望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B.汉王怨眜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D.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3.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 B.信初之国
项王死后,亡归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欲谒上,恐见禽 D.高祖且至楚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5.下列各句不能反映韩信心理特点的一项是
A.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B.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C.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D.生乃与哙等为伍
6.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B.韩信卖友保身,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凡百余战。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六月,晋王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协力以倾之。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促装以赴滑台促装:催促收拾行李
B.析屋木编筏析:拆毁
C.垂陷者数四垂:接近、快要
D.彦章之军重壕复垒重:读Chong,重叠,一层层
2.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③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④. 举所佩玉决玦以示之者三
A.两个“为”不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 B.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
C.因协力以倾之D.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王彦章听说后,急奔晋王大军而来,猛攻晋军营寨,从清晨到中午,快要把城攻下来
B.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将把奸臣全部杀掉,来告谢天下
C.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当时段凝用贿赂结交权要,为自己谋取兵权
D.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段凝)一向与彦章关系不和睦,暗地里妒忌他成功,私下逗留观望,致使朝廷的军队不能获胜
5.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
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
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
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
6.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B.彦章能征惯战、骁勇忠烈,但遇上了晋王,终于不敌,也因此被罢了兵权。
C.彦章生性刚烈耿直,曾对亲近的人表示要杀尽败坏朝政的奸臣。
D.段凝谋取兵权成功,当了招讨使。可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