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徐百柯
那一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狱中的赵紫宸忆起每年燕京大学庆祝圣诞的盛况,不禁凄然,不知夫人孤独在家,情何以堪,又不知天上人间,何等的远隔,于是吟诗曰“圣母有余哀”。圣诞清晨,他听得钟声传响,不由谨肃起来,复吟诗曰“在劫一心宁”。
北平沙滩红楼日本宪兵队,1941年的圣诞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在囚禁中度过。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将十余位教授投入监狱,其中赵紫宸被羁达193天。
他在狱中坚守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基督徒的信仰。教友本担忧“他的修养才识,拿来应付日虏,是绰有余裕的,但他的身体,并不强健,一旦困身囹圄,横遭暴虐,是否担当得住”,却欣喜发现“紫宸兄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在6个多月的虏狱生活中,他的信仰是更深刻,更超越,更纯化了”。
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全世界曾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种文字描述过那么多耶稣的形象,其中一个人,用了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赞他为“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这是纯粹的汉语的意境,出于中国神学家笔下。
这位中国神学家很清楚,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两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他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再来一本”,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也因为“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中,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
1935年,赵紫宸在一种巨大的热忱中,22天内“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一气呵成近17万字的《耶稣传》,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耶稣传记。
学术研究谓“本书集中反映了赵先生早期的自由主义神学”,然而对于普通信众乃至国人而言,再单纯不过,赵紫宸是以自身的体认和感悟,塑造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仿效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格典范。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也是一本中国的书。开篇是友人填的《满江红》二阕,题词是赵本人所填《东风第一枝》,书末的跋词则是赵所作的《满江红》。每章的标题,均为精心辑出的与所述耶稣事迹相对应的中国古籍:
第一章辑文天祥“宇宙方来事会长”,述耶稣时代;第二章辑庄子“而特不得其朕”,述耶稣幼年;第三章辑朱熹“全体大用无不明”,述耶稣的大觉悟……第七章辑杜甫“世上万事无不有”,述耶稣的奇能;第八章辑《论语》“循循然善诱人”,述耶稣的教训……第十二章辑陶渊明“心知去不归”,述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十三章辑张载“而浑然中处”,述耶稣赴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第十四章辑李白“”,述耶稣挑战耶路撒冷的领袖……第十七章辑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述耶稣受难;第十八章辑佛书“如是我闻”,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赵紫宸毕生致力于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如今,赵家仍留有他晚年所写的工楷:诸葛亮《前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以及张载《西铭》。儿女回忆,家中常见的情形是父亲手握一卷诗词,或是陶渊明、杜甫,或是苏东坡、辛弃疾。
《西铭》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赵紫宸喜爱的这位宋代大儒,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冯友兰曾赞此语概括了哲学家的最高境界。怀着对耶稣的感念、以工楷抄写《西铭》的那个赵紫宸形象,则立起了中国神学家的境界。
1948年,赵紫宸当选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六位主席之一,1950年因抗议该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至今尚未有另一位中国基督徒担任过如此崇高的职位,因而教会中人视他为“在近二百年中国基督教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拥有世界级领袖身份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紫宸在监狱中“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
立起来……”,这种表现说明了他用自己的坚强行动“书写”耶稣。
B.赵紫宸之所以又一次凑热闹写作一部中国人看得懂的《耶稣传》是因为他作为基督徒有责任有使命传播心中的圣神。
C.虽然基督教没有宣传爱国,虽然他是神学家,但他还是儒学继承者,所以他仍保留了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还因抗议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
D.作者使用较多笔墨展示赵紫宸所写《耶稣传》的内容、体例,表现了他写作之艰辛,文字功底之深厚,对基督教研究之深刻。

E.文章构思精巧,颇具匠心。一是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述赵紫宸在监狱中的表现,刻画一个典型的基督徒形象,吸引读者;二是围绕文题选择材料,组织有序。
(2)从赵紫宸写作《耶稣传》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宋代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与基督徒赵紫宸身上体现的精神彼此贯通,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拥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能把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第一段“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中的“它”指代什么?
舒曼把肖邦的音乐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是运用了何种修辞?他为什么这么说?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作者为什么说倾听肖邦的音乐,就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说的主人公“剃刀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文中划线的句子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小说展现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
胡发贵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概要说来,其主旨有这样几项。
其一富民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其三富民是政府的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舜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则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故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因此,对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儒家痛斥之“率兽食人”,根本不配“为民父母”。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选自201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有关“儒家民生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关注民生,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B.儒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C.儒家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稳定是富民的基础。
D.在儒家看来,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民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所以他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
B.“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说明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C.“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
D.儒家以“为民父母”为喻,意在表明统治者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儒家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讨论。
B.孔子肯定温饱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强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C.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
D.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根本不配“为民父母”,被儒家痛斥为“率兽食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
迟子建
去年深冬,在回故乡的慢行列车上,我遇见了两个老者。他们一胖一瘦,愉快地交谈。其中的一个说,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他驾着手推车,从山上拉烧柴回家。走到半程时,天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他习惯地上了一条路。然而走了一会儿,他发现那路越走越生,于是掉转车头,又回到岔路口。雪花纷纷扬扬的,天又黑,他分辨不出南北东西了,于是凭着直觉,又踏上了一条路。可是他越走越心虚,因为那条路似乎也是陌生的,他害怕了,又一次回到岔路口。深夜时,家人寻来了。他这才知道,他第一次踏上的路,是正确的。只不过因为雪太大,改变了路的风貌。那人说:“谁能相信,我让雪花给迷了路呢!要是搁现在,可能吗?”他指着车窗外的森林说:“看看,这雪一年比一年小,风一年比一年大,这还叫大兴安岭吗?”
透过车窗,我看见稀疏的林地上,覆盖着浅浅的积雪,枯黄的蒿草在风中舞动。而在雪大的年份,那些蒿草会被雪深深地埋住,你是看不到的。天虽然仍是蓝的,可因为雪少得可怜,那幅闪烁的冬景给人残破不堪的感觉。
而这样的景象,在大兴安岭,自新世纪以来,是越来越司空见惯了。
我想起童年在小山村的时候,每逢冬天来临,老天就会分派下一项活儿,等着我们小孩子来接收,那就是扫雪。那个年代的雪,真是恋人间啊!常常是三天一小场,十天一大场,很少碰到一个月没有雪的时候。雪会大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时候,它闷着头下了一夜,清晨起来,你无法出去抱柴了,因为大雪封门了。这个时候,就得慢慢地推门,让它渐渐透出缝隙,直到能伸出笤帚,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将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
那个年代,不光是雪多,溪流也是多的。夏天,我们常到山上玩,渴了,随时捧山间的溪水来喝。溪水清冽甘甜,带着草木的清香,我喝的这世上最好的水,就是大兴安岭的溪水。那时植被好,雨水丰沛,因而溪流纵横。女孩们夏天洗衣服,爱到溪水旁。省了挑水,可以洗个透彻。洗衣服的时候,蝴蝶和蜻蜓在你眼前飞来飞去的,它们的翅膀有时会温柔地触着你的脸;而溪水中呢,不仅浸泡着衣服,还浸泡着树和云的影子,好像它们嫌自己不干净,要你帮着洗一洗似的。
大兴安岭的河流,到了冬天都封冻了。柔软的水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哪有不僵的呢?可母亲告诉我,我们家在设计队住的时候,后山上有一道泉水,冬天是不冻的。母亲说,我们后来搬家了,所以那道泉水在那座山上,究竟活了多少个冬天,她是不知道的。
大兴安岭的开发,使林木资源日渐匮乏,小时候常见的参天大树,好像都被老天召走,做了另一个世界晚祷的蜡烛,难觅踪影了。而那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我已故的爱人,他曾天真地对我说:“大兴安岭全境人口不过五十多万,我看不如把所有的人口都迁出去,异地安置,做到真正的封山。几十年后,树茂盛了,溪水也充沛了,中国会留下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可我知道,这样的想法,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是“天上的想法”。
我怀念上个世纪故乡的飞雪和溪流。我幻想着,有一天,它们还会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带着重回人间的喜悦,妖娆地起舞和歌唱。
(有删改)
文中写到了上个世纪大兴安岭的飞雪和溪流,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其特点。(4分)
文章第一段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本文是围绕“大兴安岭的飞雪和溪流”展开的,请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请结合全文分条归纳,作者主要流露出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影子生物圈
科学家们正在展开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寻找“影子生物圈”。影子生物圈理论认为,地球上或许存在另一类未知生物,它们起源于和已知生物完全不同的祖先,隶属完全不同的生命族谱。此项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有望改写人类对生命形态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其他类型的生命体至今仍然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影子生物圈。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超乎想象,仅通过显微镜观察,很难区分它们。微生物学家必须分析某个微生物的基因序列,才能确定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到目前为止,有明确分类的微生物,只占已知微生物很小一部分。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还有很多生物我们无法观察到。
“奇异”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可能的藏匿地点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中。
当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在实验室中创造全新的生命时,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火星上甚至是太阳系的其它地方搜寻外星生命。毕竟,许多太空生物学家相信只要沸腾的时间足够长,在适当的条件下,任何充分复杂的分子溶液都很有可能孕育出生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出现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这种说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新形式的生命在今天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这些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然而,生命起源的机会可能在早期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中一些原始生命体可能已经消亡。它们被其它形式的生命体给淘汰,但另一些可能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我们尚未发觉。
鉴于人们仅人工培养或发现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微生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影子生命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然而,在地球上寻找影子生命的任务比在外星球上寻找生命更困难。“这个星球上充斥着我们已知的生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化学家Shelley Copley说道。这意味着研究者们不能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因为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因此,影子搜寻者们必须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例如超干燥的沙漠地区、冰原地区、高空大气层或最热的火山口。另一个方法是设计出探测其它生物化学结构的手段。迄今为止只有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的美国航天局国家空间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微生物学家Richard Hoover进行了这类实验,寻找“镜像生命”。普通的生命体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并避免形成它们的镜像等价物。但是如果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呢?Hoover和他的学生Elena Pikuta创建了只有左旋糖和右旋氨基酸的营养液,并向其中加入了不寻常的极端微生物,等着看是否有任何生长的物质出现。仔细的检测发现这些影子微生物不过是具有特殊新陈代谢的普通细菌。
“沙漠岩漆”是一个更有可能是影子生命的反常物质,它是岩石表面形成的薄薄的富含锰的岩层,在炎热、干燥的地方尤其常见。科罗拉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Norman Pace是Cleland聘请对沙漠岩漆进行检测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检测结果不见得能如人们所愿。他说,“之所以寄希望于影子生命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沙漠岩漆是如何产生的”。不过,他仍然愿意去检测确认一下。
如果能够证明,在地球上有第二次生命起源,并且有他们自己的生化规则,这将使我们更有信心,生命的出现不是偶然,只要条件许可就会出现。如果生命能在类似地球的环境下产生,我们就可以假设,生命可能在地球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
原文看,对“影子生物圈”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该研究旨在寻找与已知生命毫不相同的生命形式,这些新形式的生命是一种独立生命源的后代。
B.影子生物圈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但是可以为人类探索寻找生命提供全新的思想。
C.至今,科学家仍未在地球上发现与已知生物不同的生命体,然而仍然可以断定地球上是存在外星生命的。
D.影子微生物可能存在于一般生物难以存活的独立生态环境,包括沙漠、滚烫火山口、南极洲干燥山谷或饱和盐湖等。

下列对这篇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常规形式的生命会淹没影子生命发出的任何信号,所以研究者仅寻找新陈代谢的证据或大量生物聚合物的存在是不行的。
B.普通的生命体都采用右旋糖和左旋氨基酸,但是影子生命是以相反的偏好发展的。
C.因为现有的生命会在即将获得生命的分子聚集数量超过临界值前将它们吞噬一光,所以难以在地球找到影子生命。
D.为了寻找到影子生命,影子搜寻者们只有到传统生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去探索。

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者在实验室中创设出适宜的条件,是可能创造全新的生命的。
B.外星生物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甚至就在我们的鼻子内)大量繁殖,这个想法似乎很是荒谬,但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这个设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