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祖父修,安帝时为太尉。父盖,赵国相。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实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授乌桓校尉。鲜卑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出攻钞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转蜀郡太守                (2)鲜卑犯塞           
(3)今日乃得李君矣            (4)荀爽尝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母老乞不官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今日得御李君矣家祭无忘告
C.陵后阿附宦官扶苏数谏故
D.祖父修,安帝时太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用者

下列句中有词语与例句“守令畏威明”中的“威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亲贤臣,远小人 B.胡人大举入塞
C.披坚执锐 D.此教我先威众耳

下列句子与例句“其见慕如此”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甚矣,汝之不惠。 B.管夷吾举于士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时人莫之许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膺性简亢,无所交接 B.因为其御,既还
C.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D.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是同郡的荀淑、陈实作为师友。他淡于名利,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等官职,在改任蜀郡太守时,他借口母亲年迈而不赴任。
B.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
C.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作战勇敢。敌寇侵犯边塞时,他常常冒着被流箭和飞石击中的危险,临阵御敌,击退来兵,贼兵非常害怕。
D.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鲜卑人全都送还塞下。

翻译下列句子
(1)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
(2)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煮茗以守饮:饮茶 B.必有深其欲中:合乎
C.而变其所哉业:从事 D.不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 )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②贫不自谋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 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译: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 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贼:偷窃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