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有这样一张布告:“殷实之家,务要投诚纳贡,以助军饷,贫寒之民,出力报效,共同剿灭胡奴,同扶真主。”该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 |
| B.天国政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 C.天朝田亩制度的“均田”政策被实行 |
| D.天国政权通过消除封建剥削关系吸引农民的拥护 |
《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材料中元政府的措施()
| A.抑制了海上走私活动 |
| B.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 C.降低了对外贸易的风险 |
| D.打击了外国商人的积极性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
|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相权的削弱 | B.三省六部制的破坏 |
| C.事权的分割 | D.理学的束缚 |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 A.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
|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
|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
|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
| B.血缘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
| C.周王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
| D.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势力不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