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
B.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
C.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 |
D.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
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
B.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
D.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
B.“鼎”作为象形字,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大方鼎。 |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当时胡适声誉日隆,敢这样批评他的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穆治学讲究有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先从大处着手,心胸识趣较可盘旋,庶使活泼不落狭小。”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找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认为“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他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发现学生有好书就借来一读。40年代在西南联大时,钱穆见学生李埏有一本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也颇有兴趣,并据此写了《道家与安那其主义》一文,发表后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他主张多读书勤思考,触类旁通,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分门不别类。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触类旁通,最后融而为一。认为“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而且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对任何作者都要先存礼敬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
(选自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穆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中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的。 |
B.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钱穆对中国史学和儒学深入研究,著作等身。 |
C.钱穆不顾及顾颉刚,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错的,这说明钱穆将学术放在第一位而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 |
D.钱穆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借学生的书读,说明他放得下架子,治学不拘一格。 |
E.钱穆认为治学应有大视野,只要博览群书,多思考,触类旁通,治学就有成就。
(2)作为评传,本文有多处文字对传主进行了评论,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分别写到顾颉刚和胡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钱穆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他乡遇故交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高档小区,我看到了故交杨民。我呐喊着朝他奔跑过去,他一惊,盯着我朝他跑近。他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也朝我奔跑过来,握我的手,和我拥抱……我的跑就渐渐慢下来,热情也冷下来。他望着我,不冷不热地说,怎么是你,怎么在这里见到你……我像一艘前进中看到了暗礁的船,绕过他的身边,说,我有点急事先走一步,回头聊。为了显示我真有急事,我继续小跑步前进。他哦一下,路人一样地往另一条路上走去。我见他边走边不停地看我,我也就边跑边不停地看他。他走没多远,开了一栋别墅的院门,进到里面去。
他的别墅?他在这里买有别墅!难怪这个狗日的对我冷淡!阔了脸就变,这话一点没错!我这么说他,是我和他不光是一个地方的,还是一个厂的,尽管那个地方和那个厂都很大,可我们有了后面的那些交往怎么说也不该是他今天对我的这态度。我说的后来,是我们俩提前退休后,我注册了个小公司,他也注册了个小公司。那时候整个车城的人都在倒卖汽车和汽车配件。由于我们彼此有营业执照,有门面,他接了做不完的生意就转由我做,我的生意做不完,就委托给他做。我让他赚了不少钱,他也让我赚了不少钱。尽管后来生意不好做了,不做了,彼此失去了联系,这又会面了,还是在他乡,他怎么说也不该对我这么冷淡。这狗日住上了别墅,看来是以后转行做别的生意赚了钱?我们在失败时还互相招呼过,有了赚钱的机会彼此不要忘了对方。他不仅忘了,发了财还躲得远远的到这里买别墅。让老子发现了,好像还怕老子沾了他的光似的。
心情完全没有了一如既往的平静。
天黑前,我是坐在阳台上看风景的,我把坐在这个别墅的阳台上看风景当做一种享受。坐在这片别墅区的任何一家的阳台上往前看,都有很好的风景,我想这应该是开发商的用心所在。这片别墅区紧挨着一望无际的知音湖,湖面上晴天有晴天的味,雨天有雨天的味,不晴不雨也有味。尽管这别墅是我们老板的,我只是他派来这里负责装修的一个监工,可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三个月了。人生有几多三个月?我们车城近百万人,有几个在别墅里住过三个月?我们老板买了这栋别墅还没入住,我就住了,而且是三个月。所以,我是把工人们下班后,我吃罢饭洗罢澡,坐在这阳台上喝杯茶看风景,作为一种享受的。
都是杨民这个王八蛋的出现,风景再也看不进心里去了,看着看着总是禁不住要偷眼看杨民的别墅。杨民的别墅离我这里也就半里地,坐在阳台上就能看到他的阳台侧面。他的阳台让我生气,那是个装修讲究的阳台,那个吊床就好贵……我正生气着,杨民坐到了吊床上,让吊床吊着他一摇一晃,他好像知道我在生气,要我更生气,把手伸向那个也是好贵的茶几上,拿过茶杯,呷一口里面的茶……同样是在阳台上,我就不能和他相比了,我坐的是装修工用来搭台子干活的方凳子,茶,是从茶叶店买来的三十多元一斤的。
从此,我再也不上阳台了,也不往他的别墅那边望了。尽管如此,我的心里还是有他喝茶的阴影,坐吊床的阴影。受阴影的折磨,我夜里睡觉都被生气弄醒。好在装修很快完工了,我终于可以远远地离开这个王八蛋了。
从武汉回十堰的车上,我没有想到又会碰到杨民。
我在车的底仓装东西,东西是用两个蛇皮袋子装的一些用剩的电线等等浪费了可惜的装修材料。放好后一抬头看到了他,他也要往里面放东西,放的也是两个蛇皮袋子装的东西。他先跟我打招呼说,怎么是你,在这里又碰了你?态度比上次好得多,我也就回他说,你也回十堰?我见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我的蛇皮袋子,开始有些自惭形秽。想到他要放的也是鼓鼓的两个蛇皮袋子,形秽又有好转。正心里这么闹腾时,他指指我的蛇皮袋子说,装的些什么宝贝疙瘩?我笑笑说,帮我们老板装修房子剩下的……他打断我的话说,你装修的是你们老板的房子?我随口说,你以为我像你买得起别墅……他用哈哈哈又一次打断我的话,并捅了我一拳说,球,帮老板看家,他和小三去欧洲度蜜月,猫呀狗的离不开人……
我也捅他一拳,仰天一阵哈哈哈地笑。
(选自谢大立小小说集《梦比现实早半拍》,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第一段中,写我第一次在高档小区遇到杨民,由热情到躲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自卑的人。 |
B.小说写我和杨民曾经的友好交往,是倒叙的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
C.小说注重于细节描写,从杨民在别墅喝茶的细节可以看出,杨民也在忖度我,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在他内心深处很不喜欢我过得比他好。 |
D.小说以两人在车上重逢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
E.发生在我与杨民之间的重逢深刻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中加横线的句子写出别墅区的什么特点?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概括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总结我的人物形象。
(4)为什么小说以两人哈哈大笑结尾?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王国维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
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王国维说:“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诗歌亦然。‘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
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王国维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在这里,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否定得愈彻底,实现得也就愈充分。这是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艺术形式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这是不错的。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王国维没能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缺陷。王国维对于艺术形式美具有独立价值的论证,也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例如,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王国维认为这种趣味都来自艺术形式美,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趣味主要还是来自艺术的意象,而不是来自艺术形式美。这一点,并不因为艺术家描写的对象是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就有所改变。
王国维对艺术形式美的考察,是相当系统的,比历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都要深入得多。其中显然有康德美学的影响,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对后人进一步研究艺术形式美很有启发。
(选自叶朗《美学史大纲》,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形式美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它们的艺术形式美不同,故而前者雅而后者俗。 |
B.王国维认为,“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这是因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 |
C.王国维认为,“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即:一切艺术都是因为形式美不同,所以才有了雅和俗的区别。 |
D.所谓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即:艺术内容通过感性形式诸因素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由此而使得欣赏者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而是完全沉浸于整个艺术形象的美之中。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形式美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思想。 |
B.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但艺术形式美可以离开艺术意象而有独立的价值。 |
C.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认为“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
D.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这种趣味主要来自艺术的意象,而非艺术形式美。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形象地说明了王国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的论断,即:艺术形式美的目的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为此它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
B.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王弼认为,“意”(主旨)要靠“象”(艺术形象)来显现,“象”要靠“言”(语言文字)来说明。但是,“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这与王国维的论断是一致的。 |
C.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叶燮在论水的波澜之美时说,只有当水的“质”空虚明净,微风鼓动,生出的波澜才是美观的,如果换成一条臭水沟,遇风而动,虽然也会出现波澜,但是只能扬起恶味,哪里有什么美呢?这说明艺术形式美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
D.杜甫的《登岳阳楼》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拉开了浩大无边的景观,风格昂厉;后四句突音转调换,格调幽咽,怆然含悲。前后大开大合,有一种顿挫回环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这主要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美所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2)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