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最大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明)文徵明

图二(明)《年年有余》

图三(清)《红楼梦》插图
(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字体?反映了当时书法发展主流趋势是什么?(2)
(2)图二中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种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是什么?(6)

2005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2005年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90周年,当年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阅读材料一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4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图三 文渊阁图四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在材料三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谁(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