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7年,白求恩坦然放下故国的一切,来到中国。而他回到加拿大,却是在去世33年后.1972
年,白求恩的“踪影”才逐渐出现在他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70年,特鲁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乖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但他们对白求恩的理解,却非中国人所熟知、毛泽东所言的“真正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
—一朱绍杰《一个你所未知的白求恩》
材料二 白求恩在延安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推为伟大,不仅因为他的革命热情,还在于他的科学威力,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今天,当中国踏上现代化征途之际,白求恩精神将永远昭示于后来者.在我们时代的历史流光中,白求恩的形象今天显得格外辉煌夺目.他的生平,他的工作,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只有那些身心一致要将革命与科学真正熔于一炉的人,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使人民得以既迅速而又稳妥地向他们的解放事业前进。
——林达光《白求恩和今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图1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1)”、“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椰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会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指出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误之处五例,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