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豁然开朗

豁然:

  

②阡陌 交通

交通:

  

如外人

悉:

  

④泉香而酒

洌:

  

⑤杂然而前

陈: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7~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①从小丘西②鱼百许头
其境过清折蛇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面对他表露出来的情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2分)
我的职业创意:

文言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垓下壁:安营扎寨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归属
C.项王自不得脱度:估计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分)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2分)
.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2分)

附加题:领略先贤之睿智
子曰:“默而识(读zhì,意思是“记”)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既是“知己”),患不知人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诲人不倦诲:
(2)不患人之不己知:知:
.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请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你在《〈论语〉十则》中学到的个人修养的做法,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

(一)
童趣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下列句子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课文第③段中,“林”指;“兽”指;“丘”“壑”指;“庞然大物:指。这些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
.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⑴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齐国厚葬()②布帛于衣裘()
③桓公之()④厚葬之风矣()
⑵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则”与“布帛尽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同的是( )

A.入无法家拂士 B.战请从
C.至无可用 D.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