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反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是朝廷肃然。”
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国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诸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明经:唐代科举中一种主要科目。 ②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 ③繇(yóu):由。 ④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 ⑤诖(guà):连累。 ⑥乖:违背。
下列句中与“今陛下以昭陟一株柏杀一将军”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祭以尉首 C.策之不以其道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被人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当时做河南道黜陟使,查办此事后,称赞狄仁杰是没有被人发现的明珠。
B.狄仁杰对朋友非常友善,得知郑崇质家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要派去戍守边境时,主动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C.狄仁杰敢于犯颜力谏,严明执法,使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司郎中王本立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D.狄仁杰执法宽严有度,在越王贞起兵反叛一案中,私下请求皇上赦免了那些牵连犯罪的人及其家属,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立碑颂德。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周岁断滞一万七千人        ②误斫昭陵柏树 
③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      ④我狄使君汝辈邪 
翻译下列句子。
⑴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⑵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助王养 其民也 何以至今 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 · 古仁人之心

  

· 斯人

  

③齐王 使 · 使者问赵威后

  

④有粮者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其名为鲲  

③及其家穿井  

④其真无马邪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把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4)把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阅读下列以“读书•学习”为主题的相关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丁】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 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人咸易 之。及长大,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 ,终有所成。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编》)

[注]①板桥:即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②殊:根本③寝陋:丑陋④易:轻视⑤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⑥箸: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裘葛之遗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③孤岂社卿治经为博士邪

  

④或对客不听其语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组是  

A.板桥幼随其父学

其真无马邪

B.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自钱孔人,而钱不湿

C.蒙乃始就学

乃重修岳阳楼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全石以为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5)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诸生”在太学学习,那里师资雄厚,书籍丰富,但还有的人”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学习不够专一。

B.【丙】文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中的吕蒙学有所成,就是因为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书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C.【丁】文板桥刻苦自学,由浅入深,积极探求,喜欢诵读默背达到了“当食忘箸”的痴迷程度。

D.【甲】文宋濂以“太学诸生”为例,对”东阳马生”进行了劝勉,言辞恳切,发人深省:【乙】文用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善劝,吕蒙听劝,言简意丰,富于情味;【丁】文先抑后扬,夹叙夹议,揭示了刻苦自学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 而弗牵,强 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 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 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和】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君子之教喻也

   

②师 · 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