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学社将举办"竹文化探秘"文学沙龙。苏老师提供了阅读文本,同学们提出了相关问题,请你参与讨论。
(一)
墨君堂记
(宋)苏轼
见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 ①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领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少磨治洗谁,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 ②人者,其气焰亦来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 ③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述而尽君之德。雅壮祜老之容,被折偃仰 ④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 ⑤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选自《苏轼文集》)
(二)
墨君堂
(宋)文同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 ⑥居。
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
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 ⑦
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选自《中华竹韵》)
[注释]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诗人。称竹为"君"始于王子猷,称墨竹为"墨君"则是文同的首创。文同是苏轼的表兄,苏轼的墨竹师从文同,两人情高谊雅,有不少酬和的诗文。②寒燠(yù):寒冷与温暖。③欣戚:欣喜和悲伤。④偃仰;俯伏仰起。⑤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⑥王掾:即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曾借别人的住宅居住,令种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从而君之无异 辞 |
旦 辞爷娘去 |
B. 信厚矣 |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
C.虽 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余虽不 足以知君 |
不 足为外人道也 |
(2)文同为什么对竹情有独钟?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独"的含义予以回答。
①而独厚君如此。
②而君独不顾。
③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
(3)《墨君堂记》全文对竹以"君"相称,作者仅仅是在写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墨君堂》一诗尾联有深意。"萧爽"一语双关,既写环境特点,又写作者心境,那么"谁能爱吾庐"是在向谁发问?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5)毕业在即,文学社准备给如图的《墨竹图》加上题跋,印在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以示赠勉。你选下面哪个句话作为题跋?请简述理由。
A.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B.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C.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吴宫遗事
越心未平,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捭(bǐ)参政者以听百姓之疾苦焉,以查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视之以伍员,未三、四级,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伯嚭(pǐ)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于其身之亟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嚭用事。明年,越入吴。
【注释】①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③俾:使。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⑤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⑥未三、四级: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⑦嚭:伯嚭,吴国太宰。⑧倡:宣扬。⑨这句意思是说嚭只想自己的官职赶快升得高些。亟:急,赶快。⑩用事:专权,当权。解释下列文中划线的词。
(l)毕九层而不奏
(2)固不暇为王之视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差不悦,伯嚭以代焉。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 |
C.以天下之所顺天下顺之 |
D.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王生不说
(2)王生益愠
(3)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与“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D.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3分)
⑴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⑶长跪而谢之曰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哪两个回合的斗争?请作简要概括。(2分)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遛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④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注释】事言时政,指官职。 泾原,地名。帅,同“率”。④坐,因为。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师中诣宰相以为非布衣所宜言由是知名 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下面句子。
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 你认为十五岁的李师中具有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