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于 令 仪 诲 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 长厚:为人忠厚。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如其欲之()(2)既()
(3)盗恐()(4)夜十千以归()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2)(3)(4)
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可以(2)
(3)穷乏者(4)为身死而不受
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文首用人们对鱼和熊掌做取舍的现象打比方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在性质上成相反性,以此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什么?
议论文中根据论点联系实际而提出的希望、措施等叫结论,本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希望?
请你用当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例替换掉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你会换成哪两个?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加线的字
⑴日仲永环谒于邑人⑵指物作诗立就
⑶不能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乙)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 :
②引喻失义:
罚臧否陟 :
④使人收拾船筏收拾:
翻译下列句子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后人有言“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阿斗早有担虑。请仔细阅读甲文,说出诸葛亮有哪些担虑。
仔细阅读乙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
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有一句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请写出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