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相关部门打算修葺徐渭故居青藤书屋,设计组在拟订植物造景方案时搜索到下文。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长物志卷二 花木

[明]文震亨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 故帏箔 映蔽,铃索护持 ,非徒富贵客也 。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拔;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腊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风味,固自不恶。 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更有石磉 木柱,架缚精整者,愈入恶道。至于艺兰栽菊,古各有方。时取以课园丁,考职事,亦幽人之务也。志《花木第二》。

【注释】

①文震亨:文征明曾孙。文家对花木造园等颇有研究,文征明有两方印章一刻"辛夷馆"一刻"玉兰堂"。

②箔:帘子。

③铃索护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记;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级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史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

④磉:柱下的石墩。

(1)根据词句的结构和语境推敲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位置        

②水 石际        

兰栽菊        

园丁,考职事        

(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

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3)结合注释,推测文中画波浪线句作者的未尽之意,补写于横线上。

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亦是        

(4)关于花木种植,此文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可供设计组学习?仿照示例归纳。

种植的数量、                      

(5)青藤书屋如果遵循文震亨的审美观修葺,会出现类似《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中的花木景观吗?请结合诗、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 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第二件:  

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

②晓雾将歇

③实是欲界之仙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4)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