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 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 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 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④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
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 |
B.必有我师 焉 |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C.一日 暴之 |
居 暴起,以刀劈狼首 |
D.是亦教诲之而已 矣 |
尔来二十有一年 矣 |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
C. |
【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
D. |
【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
B. |
【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
C. |
【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
D. |
【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⑶吕请棋处士他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周公诫子》,完成下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行宽裕宽裕:宽大,宽容。 |
B.守之以恭者,荣荣:荣华显贵。 |
C.聪明睿智聪明:聪慧,明智。 |
D.守之以愚者愚:愚拙,不巧伪。 |
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无以鲁国骄士以:因为。 |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之:的。 |
C.混沌待之甚善之:他们,指倏与忽。 |
D.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 |
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沐三握发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
B.一饭三吐哺译文: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
C.博闻强记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D.可不慎欤译文:可不可以慎重呢? |
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
D.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
(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全石以为底()(2)悄怆幽邃()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浴于汤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
【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 |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 |
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B.皆以美于徐公 |
C.虽不能察,必以情 |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翻译句子。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 的君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盍各言尔志?请从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