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
|
②阡陌交通 |
|
③不独子其子 |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D.大道之行也 |
长跪而谢之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文言文阅读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口舌:能言善变 |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 |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熟悉 |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见识浅薄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
B.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
C.良多趣味良:好 |
D.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哀转久绝 以为妙绝 |
B.自三峡七百里中 有朋自远方来 |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
D.不以疾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
B.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C.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字,就把700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象,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D.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①,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自《沧浪亭记》,有删减)
【注释】①郡学:即苏州府学宫。②并(bàng):通“傍”。 ③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细微。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④
A.杠之南,其地益阔益:更加 |
B.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云:告诉 |
C.觞而浩歌,踞而仰啸觞:酒杯 |
D.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鄙:庸俗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②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文末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诚:的确 |
B.利尽南海利:利益 |
C.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 |
D.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国险而民附长跪而谢之 |
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C.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曹操比于袁绍受任于败军之际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说明荆州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个天然的粮仓;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 |
C.诸葛亮在对当时形势的洞察分析中,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而刘备的最终目标也是“信大义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 |
D.为了达到“兴复汉室“这一目标,诸葛亮指出,夺取荆、益之后,应当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集团孤立起来,使它两面受敌,这样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处所 |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爱好 |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期:约定 |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辈、同类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或置酒而招之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不知马也 |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吴广以为然 |
D.既醉而退溪深而鱼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性嗜酒”,是他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 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 |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
D.“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是赞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