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欣然规往
(2)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
B. |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
C. |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
D. |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依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人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曾子,即曾参。.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
(2)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使:
(3) 曾益其所不能益:
(4) 足以全其节也全:.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2分)
A.人则献之 | B.孔子闻之曰 |
C.委而去之 | D.宋何罪之有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这样的生活,你能从【甲】、【乙】文中找出四条好处吗?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选自《论语》)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蹴尔而与之
⑵乡为身死而不受
⑶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⑷贫与贱,人之所恶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⑴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你从甲乙两则文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贫贱不能移”精神的句子。
.古人强调的“义”与当今人们追求的“利”有无矛盾?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回答8—11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薄 :景 :.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B.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忧谗畏讥 |
C.心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异或异二者之![]() |
则有心旷神怡渔人甚异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选文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呢?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归()(2)诣().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一句的意思。
.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
.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