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欣然规往
(2)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
B. |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
C. |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
D. |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
文言文阅读: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乙)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①。其俗以男女质钱②,约不时赎,子本③相侔④,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观察使⑤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⑥,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顺赖:依顺信赖。②以男女质钱:用子女抵押换钱。③子本:利息和本金④侔:相等。⑤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⑥穷:困窘解释下列划线字。
(1)哀而生之:(2)犯寒暑:
(3)恂恂而起:(4)白其大人: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弛然而卧”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
B.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
C.“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是岂不足为政邪!”中的“岂”“是”意义相同。 |
D.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写法上先叙后议。 |
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柳宗元具有哪些政绩和品性?
阅读刘义庆的《丑女》一文,完成小题。(14分)
许允妇①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②,允无复入理③,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④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⑤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⑥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⑦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注】①妇:妻子。②交礼竟:婚礼结束。③无复入理:没有再进入新房的打算。④语:告诉。⑤故:本来,自然。⑥裾(jū):衣襟或袍袖。⑦士:男子。 (选自《世说新语》)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会允有客至 ( )②既见妇 ()
③新妇所乏唯容尔 ( )④允有惭色(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卿宜察之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B.何陋之有(《陋室铭》) |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 D.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夫百行以德为首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译文: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译文:试说说文中许允和许允妇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 B.死于安乐( ) |
C.人恒过,( ) | D.衡于虑,而后作(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这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课文词语回答)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谈一点你的看法。 (5分)
阅读《木兰诗》文段,完成小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
(1)赏赐百千强 ()(2)著我旧时裳()
(3)双兔傍地走()(4)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下面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迎接她回家的句子是: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由文段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
(1)虎大骇,远遁遁:(2)驴不胜怒,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益习其声翻译下面句子。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填空。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