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渊琳、孙小凡等,原文有删改)
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方便面含盐超标
我们知道,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长期过多摄入可能引发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经检测,每包方便面评价食盐约3g.
传闻2:方便面的面饼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油
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25,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 2H 5OC 2H 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传闻3:吃方便面胃里面会形成一层蜡膜
有传闻称碗装方便面的面碗内有一层蜡,会随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泡面时,聚苯乙烯的释放量远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0.04mg的安全摄入量.
传闻4:吃一包方便面要解毒32天
人们担心面饼中食品添加剂BHT(油脂抗氧化剂)危害健康,BHT每天的最大可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油脂中BHT的添加量不超过0.2g,因此,就算每天吃5包方便面,摄入的BHT也不会超标.
传闻5:面饼不会变质
事实上,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产生"哈喇味".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速面饼的变质,如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氢(与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
用不同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类似.
看完上面关于传闻的解读,相信你对图和健康食用方便面已有心得.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 g.
(2)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包括 (填序号,下同)
A. |
将面饼研碎 |
B. |
用乙醚浸泡 |
C. |
加热 |
(3)判断传闻3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
(4)方便面不开袋时,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有 .
(5)下列关于方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 |
B. |
食用时,调料包应酌量添加 |
C. |
包装袋破损会缩短保质期 |
D. |
食用时,尽量搭配蔬菜. |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b:
(2)实验室准备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采用的装置组合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填写选项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3)该小组想用B装置来制取CO2,所用药品名称为和;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收集 CO2前,如果用F装置中的某种溶液干燥CO2,则该溶液是;CO2应从F装置的端通入。
(4)该小组在制取CO2的时侯,发现二氧化碳收集好后,反应仍在发生,所以,他们想设计一个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装置,你觉得右边Ⅰ、Ⅱ、Ⅲ装置中能实现上述意图的是。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
事例 |
原理 |
举例 |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
事例1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
|
事例2 |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
|
事例3 |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
|
事例4 |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基本反应的类型。
(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 )
(2)铁在氧气中燃烧 ( )
(3) 电解水 ( )
(4)实验室制氧气 ( )
(5) 红磷燃烧 ( )
下表列出了四种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单质的性质等具体情况:
元素 名称 |
元素 符号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密度 g/cm3 |
熔点/℃ |
沸点/℃ |
与冷水反应 |
锂 |
Li |
![]() |
0.534 |
180.5 |
1347 |
剧烈 |
钠 |
Na |
![]() |
0.97 |
97.81 |
882.9 |
剧烈 |
钾 |
K |
![]() |
0.86 |
63.65 |
774 |
剧烈 轻微爆炸 |
铷 |
Rb |
![]() |
1.532 |
38.39 |
688 |
剧烈 轻微爆炸 |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1);
(2);
(3);
(4)上表所列规律中,有一种规律是决定其它规律的,该规律是:
。
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只见老师用嘴通过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燃烧起来。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通常情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燃烧的。为什么老师对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燃烧?
小娟同学课下询问老师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白色的Na2CO3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最终使棉花燃烧起来。请帮助小娟同学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设计检验固体产物是否为Na2CO3的实验:①用与固体产物反应,制得气体;②将气体通入中,如有生成,则证明固体物质是碳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