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
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反应完全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用品】pH试纸、Zn片、氧化铜粉末、稀H 2SO 4、NaOH溶液、BaCl 2溶液.
【假设猜想】猜想一:Na 2SO 4
猜想二:Na 2SO 4、NaHCO 3
猜想三:Na 2SO 4、H 2SO 4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现象或结论填空
实验方案 |
A |
B |
C |
D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无气泡产生 |
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7 |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
猜想三正确 |
猜想三正确 |
猜想三正确 |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分别是:
①
②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你还有什么不同类方法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 (填序号)处炭化程度最大。
(2)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3)图C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A.红磷过量
B.气密性不好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4)图D气体是实验室制取的CO 2,发现干石蕊纸花变红,可能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发现除去泥沙等杂质的粗盐,可能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他们将该粗盐配成溶液,并对粗盐溶液进行探究和除杂。
(1)配制溶液时,加速粗盐溶解的玻璃仪器是 。
【探究过程】
(2)步骤1: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
杂质;向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aCO3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即得NaCl溶液。加稀盐酸除去的物质是 。
【初步结论】杂质成分已确定,且已完全除去。
【反思交流】
(4)小东认为Na2SO4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可向步骤2的沉淀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若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粗盐中确实存在Na2SO4。
(5)小红认为杂质也未完全除去,可按照步骤1和步骤2重新实验,并对调其中两种试剂的位置就能达到除杂目的,这两种试剂为 (填序号)。
A.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稀盐酸、BaCl2溶液
C.NaOH溶液、Na2CO3溶液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a常用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加热。
(2)用H 2O 2溶液和MnO 2制取O 2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里欲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O 2,需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3)装置E中水的作用是 。
(4)若将铁丝改为少量木炭进行实验,为了检验产物,可将水换成 (填名称)。
某同学对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需要正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有底的空纸筒盖上硬纸板,在电子秤上称得质量为5.39克;
②将该纸筒先后两次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上硬纸板,分别正放、倒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和图乙,观察并记录读数变化;
③将两次的读数变化绘制成图丙,并得出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 。
(2)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 。
(3)结合图丙推测,若纸筒内收集满的是氢气,请在图丁中画出纸筒正放、倒放时电子秤读数随时间的大致变化情况并标注。(纸筒收集满氢气后的质量为5.30克)
酸碱理论的发展如图: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 (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3)已知H2CO3→HCO3﹣+H+和HCO3﹣→CO32﹣+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 。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