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吸剂"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双吸剂",其标签如图1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铁:Fe+2FeCl 3=3FeCl 2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 2O 3、CaO、Ca(OH) 2和CaCO 3。
【实验探究1】下表是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 ,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 |
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样品中一定含有 和 (填化学式) 不含Fe 2O 3. |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加足量的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试管底部有不溶物,试管外壁有热的感觉,上层清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样品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和Ca(OH) 2. |
【实验质疑】(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 2O 3的结论,理由是: (用文字叙述)。
(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 2的结论,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2】
乙、丙同学设计如图2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1)乙、丙同学从实验中得出固体样品中一定还含有 (填化学式),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
(2)乙、丙同学又经过实验测得上述3.9g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2.12g,滤渣B中CaCO 3的质量为1.0g,滤渣C的质量为2.0g。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及所给数据,可以确定这包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化学课上同学们观察了老师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想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CuSO 4溶液.下课后,同学们发现静置后的试管底部是蓝色沉淀,上层是无色溶液,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上层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1)溶质是Na 2SO 4
猜想(2)溶质是Na 2SO 4和CuSO 4
猜想(3)溶质是Na 2SO 4和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Na 2SO 4显中性
【讨论交流】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猜想(2)不成立,理由是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选择的试剂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原理 |
|
第一组 |
酚酞试剂 |
|
溶液变红 |
1.由第一、第二组探究实验可得:猜想 成立; 2.第二组探究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二组 |
CuSO 4溶液 |
|
生成蓝色沉淀 |
|
第三组 |
X溶液 |
|
… |
【反思与拓展】经过讨论后,同学认为还可以滴加其他试剂到上层无色溶液中,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你认为第三组滴加的X溶液还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主要利用了薄铜片良好的 性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3)燃着的白磷熄灭后,观察到薄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周边的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 (填化学式).
向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某碳酸钠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气体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碳酸钠溶液中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3)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
[查阅资料]
(1)BaCl2溶液显中性
(2)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 不正确 |
(2)取(1)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引起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
(1)实验室应 保存氢氧化钠;
(2)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是: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 .因为Ca(OH)2是 .
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倡导“低碳”生活.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有:(任写三条即可)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