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F只含两种元素。请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
(2)写出固态D的名称: 。
(3)写出反应①所属的基本类型: 。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常温下,向盛有100.0g K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12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用pH计(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表: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60.0 |
80.0 |
100.0 |
120.0 |
烧杯中溶液的pH |
13.7 |
13.3 |
7.0 |
0.7 |
(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 g。
(2)求该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体。于是他们对该固体中Na2CO3的含量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Ⅰ.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Ⅱ.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反应原理]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制定计划]同学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浓硫酸、碱石灰均足量)。
方案甲: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于锥形瓶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向样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样品反应完全,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测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
方案乙: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体积。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将样品和足量稀硫酸分别置于Y形管a、b处(此时量气管液面在零刻度处),倾斜Y形管,使反应发生,待样品反应完全,测出生成CO2的体积,计算。
[分析与讨论]
(1)方案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为测出生成CO2的质量,需要在样品反应前后分别称量装置 (填装置序号)的质量。方案乙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反应结束后,应 ,然后根据液面读出生成CO2的体积。
(2)小红同学认为方案甲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可增加图3中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按气流方向填装置序号)。
(3)小青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沉淀法”进行测定: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试管中, ,计算。
[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完善实验方案后,测出了该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设计实验方案应使实验简便、误差小。
我市覃塘区石灰石资源丰富,某石灰厂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往盛有300g稀盐酸的烧杯中依次加入粉碎后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石灰石样品/g |
25 |
15 |
10 |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
316.2 |
326.8 |
m |
请回答:
(1)CaCO3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写最简比)
(2)表中m= ;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某校甲、乙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酸、碱、盐、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分别做了A、B、C三组实验:
甲、乙小组同学都观察到C组实验的现象为 。实验结束后,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同时将三组实验反应后的物质各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对气体成分及充分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②NaAlO2+HCl+H2O═NaCl+Al(OH)3↓
③Al(OH)3+NaOH═NaAlO2+2H2O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甲组 |
甲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气体为CO2、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AlCl3、NaCl、 、HCl |
|
乙组 |
分别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
往一支试管中先滴入足量BaCl2溶液,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
只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
气体为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NaAlO2、NaCl、NaOH |
往另一支试管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
|
[交流与反思](1)乙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组同学得出气体成分的结论不严谨,其理由是 。
(2)甲、乙小组同学所做实验相同,得出的实验结论却不同,原因是 。
[拓展与应用]
只用一条化学方程式表示AlCl3与过量NaOH在溶液中的反应: 。
今年5月5日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了低温高压液氢作燃料。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氢气变成液氢时发生变化的是 。
(2)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氧气封闭在注射器中,改变氧气的体积和温度,记录不同条件下注射器中氧气的压强大小,结果如表:
温度/℃ |
20 |
20 |
20 |
20 |
20 |
25 |
30 |
35 |
40 |
体积/mL |
12 |
11 |
10 |
9 |
8 |
12 |
12 |
12 |
12 |
压强/kPa |
99.6 |
110.6 |
120.7 |
130.6 |
149.7 |
101.3 |
103.1 |
104.5 |
106.6 |
分析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气体压强 ;体积增大,气体压强 。
(3)影响一定容积的氧气钢瓶内压强大小的因素是瓶内的温度、 。
(4)如图2所示,某小组收集了三瓶CO2气体(均为大小相同的玻璃瓶),分别加入 体积的相应试剂,甲、乙立即塞紧瓶塞,丙敞口,均振荡一会儿。(水的挥发忽略不计)
①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振荡后,甲、乙、丙中气体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仿照乙画出此时甲、丙中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