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F只含两种元素。请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2)写出固态D的名称:    

(3)写出反应①所属的基本类型: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分析与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1)已知,铁与氯化铁溶液发生如下反应:Fe+2FeCl 3=3FeCl 2.如图1所示,将一段生锈的铁丝放入烧瓶中,打开K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关闭K,看到烧瓶中的固体完全消失,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时烧瓶中含铁元素的物质可能的组合是     (不一定填满).

(2)从含有大量硫酸铜的工业废水中提取铜,同时获得氧化铁的工业流程如图2(废水中的其他物质不参与反应,且部分产物未标出):

①操作1、操作2均为  

②写出物质A、产品F的化学式:A   ;F  

写出反应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已知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随盐酸量的增加先后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①Na 2CO 3+HCl=NaHCO 3+NaCl;②NaHCO 3+HCl=NaCl+H 2O+CO 2↑.取10.6g Na 2CO 3配成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理论上   (填"有"或"没有")CO 2气体产生.

A、B、C、D、E、F是六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硫、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A、B由两种元素组成,B在常温下为液体,A、B能发生反应:A+2B=Ca(OH) 2+C 2H 2,请写出A、B的化学式:A   ;B   

(2)C、D、E、F均由三种元素组成,现有C、D、E、F的四种溶液,分别取四种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C的溶液显红色,D、E、F的溶液均显蓝色,将C与E溶液混合,能产生使F溶液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D与E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①请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C和E溶液反应:   ;E和F溶液反应:   

②D的俗名为:   

(3)"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一种符合图意的a的微粒符号:   

②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硝酸钾常用于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如图是KNO 3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T 1℃时,称量6.0g KNO 3,加入20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 将上述溶液由T 1℃加热至T 2℃(忽略水的蒸发),有关溶液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变为饱和溶液 b.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某同学在T 1℃时,称量6.0gKNO 3,加入20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该现象可能是下列哪些操作引起的   (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20mL水时俯视读数 b.用量筒量取20mL水时仰视读数

c.称量KNO 3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 d.向烧杯中倾倒水时,有水溅出

(4)请写出一种能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的措施   

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1)莱芜有两千多年的冶铁史,是历史上重要的冶铁中心.写出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材料,但生活中很少见到铝被腐蚀,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原因   

(3)莱芜市在建的"40兆瓦光伏电压"项目使用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其构成材料有晶体硅、玻璃、含氟塑料、铝合金等,其中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4)氢氧化铝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机阻燃剂,在高温下氢氧化铝分解吸热,同时产生水蒸气和氧化铝,请从灭火原理分析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的原因之一是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体验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利用6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KClO 3 2KCl+3O 2↑)制取氧气.

(1)实验结束后,甲同学认为氯酸钾可能未分解完全,又设计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1:将实验加热后的残留物加水至充分溶解,过滤;

实验2:向实验1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干燥,称得沉淀质量为5.74g.

小资料:①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②AgClO 3易溶于水

甲同学分析实验过程,其中仅涉及两步化学反应:

2KClO 3 2KCl+3O 2KCl+AgNO 3═AgCl↓+KNO 3

推出两反应间存在KClO 3→KCl→AgCl↓物质转化关系和质量比例关系.

请你利用上述关系,通过计算帮甲同学判断KClO 3是否完全分解?    (要求:简单写出计算过程、说明判断依据,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方案提出质疑:认为通过称量加热后残留物质量,利用加热前后质量差进行计算,同样达到甲同学的实验目的.你赞同乙同学的观点吗?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