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
阅读文言文《治国犹栽树》,回答下列问题。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太宗谓侍臣曰② 惟欲清净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节奏。(停顿一处)
①故 夙 夜 孜 孜②往 昔 初 平 京 师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
(3)遂许焉()(4)汪汪之声不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游居柿录》
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犬牙差互
(3)自叹每有欲往 (4)辄复不遂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抒发了;乙文表现了作者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4)属引凄异 |
2.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
3.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4. |
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 |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
(3)不以疾也()(4)属引凄异()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