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

黄岚 郭原毓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的水温。15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他5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5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18℃到35℃不等。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他们认为,鱼类几乎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后续试验也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他们据此认为,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比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种行为是心理状态的转变。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精神性发热”,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前一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精神性发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但是,这一事实也意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来作为争论依据。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自《广州日报》2016﹣04﹣16,有删改)

(1)除“情感发烧”外,鱼类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的依据还有哪些?

(2)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蝉翼飞过我的眉

①“木子,这些卡通画是你画的吗?画得可真漂亮啊!”扎着两根羊角辫的语文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几幅卡通画,一脸惊讶地问我。

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从窗外照进教室,有尘埃在阳光里舞蹈,空气中有淡淡的馨香。下课后,我鬼使神差地跑到黑板前用粉笔信手画了几幅卡通画。那时,我刚刚对画画感兴趣,买来几本画书无师自通地画了起来。语文老师是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女教师,一脸朝气和阳光,看到那几幅画,竟情不自禁地夸赞起来。

③听了老师的夸赞,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眉毛轻轻动了几下,仿佛有蝉翼飞过我的眉。那薄薄的蝉翼,有一道优美的弧线。我腼腆地笑道:“是我画的,我马上擦掉。”我拿起了黑板擦。

④老师赶紧制止:“别擦,黑板上画了卡通画,变得多漂亮啊!”我放下黑板擦,心里多了几份忐忑和不安。

⑤上课了,老师特别叮嘱大家:“这黑板暂时不要擦,黑板上多了这几幅卡通画,是不是变得灵动、可爱起来了啊?”教室里响起响亮的声音“是!”

⑥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下醉到我心里。画中的那些小动物一个个好像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它们在阳光里尽情地欢闹,迫不及待地要举行一场盛大舞会。

⑦那堂课,仿佛因为黑板上多了几幅卡通画,课堂纪律变得格外好,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发言,老师讲起课来也格外精彩生动。本是信手涂鸦的几幅卡通画,竟受到了年轻的语文老师格外欣赏,还在黑板上保留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这份特别的礼遇,让我一下子迷上了画卡通画。那种喜爱不可遏止,仿佛有一种激情和冲动,每当画画时,我的眉毛上仿佛有蝉翼飞过,眼前一下明亮了许多。

⑧母亲看到我喜欢画,不仅给我买来许多画书,还送我去上卡通画培训班,这下,我画画的热情更高高了,画卡通成为我最大的课余爱好。不知不觉,教室后面黑板报上的插图成了我的“专利”,许多老师还请我在她们的备课本上画插图,同学们也喜欢请我在他们的笔记本上画上……我的卡通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欣赏。

⑨毕业的时候,我送给了那个扎着两根羊角辫的语文老师一本我画的画册。我在封面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蝉翼飞过我的眉。

⑩那个扎着两根羊角辫的语文老师含笑问道:“‘蝉翼飞过我的眉’是什么意思?”

⑪我说起了那个故事,说起了那些在黑板上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卡通画。我说:“老师,您就是飞过我的眉那只蝉翼。”

⑫老师听了,嫣然一笑。她还俏皮地用手做出一个飞翔的姿势,从我的眉前轻轻划过。

⑬我相信,那天有蝉翼飞过我的眉,让我看到了诗和远方。当我伏在案前画了一幅又一幅卡通画,心中充满欢喜和甜蜜。我常想,如果那天没有蝉翼飞过我的眉,我也许永远不会有这份美丽的爱好。

⑭我一直记得那天蝉翼飞过我眉的情景。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从窗外照进教室,有尘埃在阳光里舞蹈,空气中有淡淡的馨香。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从窗外照进教室,有尘埃在阳光里舞蹈,空气中有淡淡的馨香。(从描写角度赏析)

②画中的那些小动物一个个好像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它们在阳光里尽情地欢闹,迫不及待地要举行一场盛大舞会。(从修辞角度赏析)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感受?

(4)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文章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事件回放)

今年高考前,南京考生小李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父母担心影响考试,5月就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已用惯手机的小李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和焦躁不安,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并声称没有手机就不参加高考。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现在患上此症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来寻求帮助。

﹣﹣﹣(摘自互联网)

(调查统计)

某调查机构对我国某市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统计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的原因

比例

1小时以下

19.23%

通信需要

21.15%

1到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3到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8%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摘自互联网)

(网友声音)

安娜: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不是拿起筷子一尝美味,而是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吃饭时,一只手动筷子,一只手接着手机键盘。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木棉: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向日葵: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野百合: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北方的狼: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摘自互联网)

(专家观点)

中国人平均中国人每天摸手机150次,除睡觉的8~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这太可怕了。

﹣﹣王忠武

手机上瘾的人要学习如何“数字节食”,合理使用手机,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

﹣﹣郁加凡

“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消除并根治“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弊病,需要来自包括媒体报道、社区宣传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

﹣﹣鲁春晓

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毕爱红

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摘自互联网)

(1)请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上班族和学生族对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高,主要原因是生活无聊空虚。

B.每天使用手机5小时以上的人所占比例最少,说明我国上班族和学生族对手机依赖程度不高。

C.手机上瘾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如视力、记忆力变差,甚至会头晕、头疼。

D.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58分钟在手机上,远超全球平均值的117分钟。中国人每天摸手机150次,除睡觉的8~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友“安娜”认为,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绑架”指用暴力把人劫走。这里把手机当作人来写,指饭桌上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手机吸引。

B.网友“木棉”认为,人们原本计划要做的事一件也没干,根本原因是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时间。

C.“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想要根治“手机依赖症”是没有可能的。

D.现代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因此人们才会如此依赖手机,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哪些办法可预防“手机依赖症”。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有人戏言,_______你想超量进食,_______请在吃饭的时候玩手机。②其实,抛开规范而科学的研究结论,仅从常识和经验判断,吃饭刷手机易多吃的结论也是成立的。③支持这个结论最简单的依据就是“一心不可二用”。④在吃饭时集中精力刷手机,对大脑信息的判断形成了干扰,吃就成了一件难以引起注意力的事,不经意间过量摄入的概率极高。

(1)请在第①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从短语结构来看,第④句中的“集中精力”属于  短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 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1966 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他的学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他是否能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 坚决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正如电影《教父》里的 台词“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提问时,准备充分,目标具体,直指事物的本质。

第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成连环追问的“组合拳”。我们也许暂时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第三,不做“只问不响”的“伸手党”,要在提问中记录灵感,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出一个好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思考后提问。有专家提出了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磨合模式?我们以前在那儿见过这种模式?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遇到任何现象,我们都不妨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就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

(1)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①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②阅读材料,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如果有机会向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山西 作家刘慈欣请教,你打算向他提一个什么好问题?把你提的问题写下来。

③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 100 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月光汤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起杆,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鱼儿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

⑤但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⑦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⑧为了家人,父亲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早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这样,从低处翻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⑨累了,父亲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______”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作者徐徐,有改编)

(1)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月光汤》一文脱颖而出。

①请想像父亲当时说的话,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不少于 50 字)

②此文作为获奖作品,将发表在学校的《文苑》杂志上,需要配上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 100 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