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
卢晓艺
①四月的龙城,20多万株紫荆繁花竞放,街头巷尾,处处皆景。
②“紫荆”也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在我市泛指各类羊蹄甲属植物,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叶片形似羊蹄踩出的印迹。
③首先来说说“宫粉羊蹄甲”。其花瓣呈粉红色或淡紫色,花期为每年春季,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这种“紫荆”花期较短、开花时间接近,可以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紫荆开”的效果。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而后会呈现满树繁花的壮观景象。
④另外一种是“红花羊蹄甲”。其花瓣为鲜艳的紫红色,花期全年,冬季最盛,开花时不落叶。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在南方通常不结果实。
⑤据园林专家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末,市农科所的专家们开始引入紫荆进行栽培。上世纪60年代,市园林局开始将宫粉羊蹄甲批量种植在弯塘路、三中路等路段以及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柳侯公园等景区。上世纪90年代,我市绿化进程加快,市里提出要进一步将城市景观“花化、彩化、香化”,于是,大叶紫薇、木棉等开花植物得到推广种植。经过几次寒潮,不耐寒的开花植物逐渐减少,开花植物宫粉羊蹄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⑥2011年2月,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始对宫粉羊蹄甲的开花时间登记造册,记录下近年来宫粉羊蹄甲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具体时间。紫荆花开始迈上花园城市的“主角”之路。
⑦每年6月,园林人便来到街道、公园等处,找到那些标记好的“优树”(树干直、枝杈高、花朵长势旺),捡拾树下掉落的种子。工人们经过二度筛选后,便将其播种到苗圃地里。在宫粉羊蹄甲成长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按时记录其日、周、月的生长量,并为其进行常态化体检、诊断治病;人工为其拔草、施肥。次年3月,技术人员开始观测、记录花蕾数量。
⑧宫粉羊蹄甲属于喜阳植物,气温对其生长影响最大,20℃至25℃最适宜其生长。据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需要5年的时间。宫粉羊蹄甲一年平均可长1米,5年便可成长为行道树了,算是速生树种。
⑨如今“满城尽开紫荆花”,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1)下列关于“紫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荆”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
B.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叶片形状像羊蹄印是“紫荆”的共同特点。
C.“紫荆”的品种不同,花瓣呈现的颜色也有差别,或浅淡或鲜艳,花期也长短不一。
D.“紫荆”在柳州的栽种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如今它已是花园城市的“主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红花羊蹄甲”的叶的前端往内分裂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冬季花开得最盛。
B.“红花羊蹄甲”全年开花,紫红鲜艳的花朵点缀在绿色的叶子中,很是美丽。
C.“宫粉羊蹄甲”属喜阴植物,20℃至25℃最适宜生长,因此不耐寒,难以抵御寒潮。
D.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一般需要5年,满城紫荆花开离不开园林人的努力。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花形、花色、花期、品种、培育及在龙城的栽培史等方面对“紫荆”做了介绍。
B.文章整体上按照逻辑顺序介绍“紫荆”,其中第⑤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紫荆”的栽培史。
C.第③④段介绍“紫荆”主要引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⑧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④段中加点的词“通常”准确说明了“红花羊蹄甲”在南方一般是不结果实的。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胡珉琦
①微信是一种即使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误每一条 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是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 始终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数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撤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 同辈压力 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有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⑪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刘瑞生认为,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⑫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所主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微信让我们拥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但因为控制不好和管理不当,不少人被朋友圈占据了生活。
B.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朋友圈迅速膨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随之而来,人们不堪其扰,纷纷逃离朋友圈。
C.微信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信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
D.文中的“同辈压力”,是说朋友之间,你知道的我也必须知道,你有的我也必须有,否则我的落后了,就有“压力”
E.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也可以说明,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因为微信而放弃深度阅读
(2)简要概括“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3)第⑧⑨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微信的流行导致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此有哪些看法?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偷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她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g,守着母亲的灵枢,我觉得母亲的灵魂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能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藏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地了。是的,那云层深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美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的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孙子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再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装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候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为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地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划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母亲的灵魂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②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2)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4)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成一抹云彩; 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尽爱护,最后变成一丝似有似无的风,悠然而逝 ; 母亲是父亲持家的臂膀,竭尽全力,最后幻为一团亦真亦幻的霭,逸然而离 。
【综合性学习】
立人中学举行“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年份 |
国民图书阅读率(%) |
数字化阅读率(%) |
综合阅读率(%) |
人均纸质阅读量(本) |
人均电子阅读量(本) |
2013年 |
57.8 |
50.1 |
76.3 |
4.56 |
2.48 |
2014年 |
58.0 |
58.1 |
78.6 |
4.77 |
3.22 |
材料三:
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如图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四中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全面二孩”来了,你怎么看
【政策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但近年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使计划生育的目标和理论依据都受到质疑。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100上升到2004年的121。1:100.人口结构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15。5%.另外,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过1。5亿户,独生子女养老负担沉重,而一些家庭的“失独”不仅成家庭灾难,也成社会之痛。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 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各种声音】
网友“初为人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高养育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分娩,从出生到成长,直到学成后参加工作,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们这代人 太累了,养育一个孩子,尚且困难重重,再生一个简直难以想象。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结 果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网友“平民布衣”:生个二胎是为了让大的有个伴,可有谁知道大的到底能不能接受?增加一个弟弟(妹妹)来分享父母亲人的爱,他(她)的心理平衡不平衡?网上不是报道了 一些孩子逼迫父母放弃生育二胎的事例吗?
大楚网:放开政策后,生育潮是否会如预期般出现,政策都不应该是鼓励生育的唯一杠杆。“入园难”“入托难”的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许多家庭;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也绝非喊几句口号就能消除。如果真想鼓励民众生育,就应该用社会保障和福利消除民众顾虑,让想生的人生得起、养得起,还要养得好。
【漫画两幅】
(1)请根据“政策背景”的内容,概括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原因。
(2)观察漫画一,说说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父母为什么还纠结。
(3)请结合“各种声音”和漫画二,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打消父母生育二孩的顾虑。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误 墨
凌鼎年
①娄城三老翰墨展上,少长成集,群贤毕至。
②开幕式上,应众人之求,三老联袂挥毫献艺。赵老不假思索泼墨画出水上水下几许荷叶,更有荷花含苞待放,煞是喜人;钱老成竹在胸,只寥寥几笔,三两游鱼跃然纸上,一条条栩栩如生;孙老略一凝神,一株岸边杨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③孙老画罢,回头对赵老、钱老的高足说:“来,添一笔,助助兴。”
④不知是不敢在“班门”前弄斧,还是中国文人固有的君子之风,几位门生都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轻易落墨。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毛遂自荐说:“我来献丑了。”不待应允,他从从容容拿起斗笔,饱蘸浓墨,跃跃欲试。
⑤三老都不认识这位不速之客,但对他的勇敢精神倒颇嘉许。市美协头头想阻止,三老见之,摇摇手,何必扫年轻人的兴呢?且拭目以待吧。
⑥或许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或许是因为画面上已有荷有鱼有树,不好落笔,这位年轻人手执斗笔迟迟落笔不下。场上的气氛一时如凝固住一般。突然,那饱蘸的浓墨滴了一滴下来,无情地落在画面上。“呀!”年轻人一声惊呼脱口而出。这轻轻的一声如冷水滴入沸油锅。
⑦坏了坏了!一幅好好的画眼看就要毁了。真是大煞风录!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
⑧不料年轻人反倒镇定了,他审视误墨片刻,不慌不忙地在误墨上略作加工,好啊,那误墨竞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简直补得天衣无缝,堪称大手笔。
⑨画罢,年轻人轻轻地说:“惭愧,惭愧!贻笑大方。”
⑩赞叹声啧啧四起。三老也对年轻人刮目相看,谓之“后生可畏”。
⑪翌日,市报上赫然登出这位年轻人的照片,有篇报道对他大加赞扬,似乎他是翰墨展主角。
⑫市美协头头很欣喜也很自责,欣喜的是发现了这样一位新秀,自责的是对这位新秀一无所知。他决定登门去拜访这位新秀,不巧,唯有一位耄耋老人在家。老人不言不语,进屋捧出一大叠满纸涂鸦的毛边纸、宣纸来。市美协头头翻着翻着,疑是自己眼睛出了毛病﹣﹣他简直不敢相信,所有的这一叠纸,几乎都画着翠鸟﹣﹣从误墨中化出的翠鸟。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完整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
翰墨展开幕式上,三老联袂挥毫献艺﹣﹣ ;
后生误墨“污毁画卷”,众人愠怒﹣﹣ ;市美协头头登门拜访,揭开误墨谜底。
(2)文中的无名后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赏析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呀!”年轻人一声惊呼脱口而出。这轻轻的一声如冷水滴入沸油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加点句子的妙处。)
②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赞叹声啧啧四起。三老也对年轻人刮目相看,谓之“后生可畏”。(请从小说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4)文中的年轻后生因为“误墨化翠鸟”而一举成名,这与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一夜成名很相似。你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