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B.沿溯阻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良多趣味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D.属引凄异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
皆以美于徐公 |
B.春冬之时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C.飞漱其间 |
其如土石何 |
D.故渔者歌曰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与《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0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仿佛若有光(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相与步于中庭( )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之何陋之有 |
B.遂与外人间隔 选贤与能 |
C.欣然起行 屋舍俨然 |
D.念无与为乐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古文,完成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下列句中与“常以谈笑讽谏”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 B.尽忠为廉以治楚 |
C.以其境过清 | D.吾欲辱之,何以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 |
B.优孟慨然允诺帮助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 |
D.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但又责怪庄王对孙叔敖的后代不闻不问。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属其子曰 属:②欲以为相 为:
③庄工许之 许:④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翻译下列句子。
(1)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译:
(2)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译:
《晏子仆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①,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策驷马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④深矣,常有以自下⑤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窥:暗中查看。②御:驾马车。③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④ 志念:志向,意念。⑤ 自下:谦卑,认为不如别人。⑥抑损:抑制,克制。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晏子为齐相()②夫问其故()
③然子之意()④晏子怪而问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晏子怪而问之
A.然子之意 |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既而归,其妻请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说说文中晏子和仆御的言行分别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2)宜乎众矣()
(3)无案牍之劳形()(4)谈笑有鸿儒()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