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赵普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刘宣

【乙】

景泰 间,吉安刘公宣 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会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 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普少 吏事

习:熟习

B.家人 箧视之

发:发现

C.每归私

第:住宅

D. 其文

讶:听说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B.卒用

岁赋 二(《捕蛇者说》)

C.谓必山林老孺

益慕圣贤 道 (《送东阳马生序》)

D. 语使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B.

【乙】文写到了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

C.

【甲】文通篇没有说明赵普推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此人,而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通过"复奏如初",显示赵普的为人。

D.

【甲】【乙】两文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分别写了赵普和刘宣刻苦读书、奏荐人才的事例,都表现了一个中心: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5)除赵普和刘宣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刻苦读书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共12分)
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文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明 高攀龙《可楼记》节选
【注释】①[水居一室耳](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耳,语气助词。②[高其左偏为楼]把居室左房间加高为一间小楼。高,这里作动词用。③[东则九陆]东面是平原。④[西则九龙峙(zhì)焉]西面耸立着九龙山。峙,屹立,耸立。⑤[有穆然之思]觉得和顺舒畅。穆,温和。⑥[有悠然之旨]感到悠远闲静。⑦[暄]温暖。⑧[宾月之来而饯其往]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⑨[吾意之所可]适合我的心意。可,动词,适合人意。
.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1)伛偻提携()(2)觥筹交错()
(3)窗疏四辟()(4)南则湖山()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
.晓雪评论郭沫若的《白鹭》时曾说:“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根据甲文内容,说说欧阳修用精彩、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滁州山中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作者把居室命名为“可楼”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其后的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 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入则无法家士()  (2)仆之()
.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于时冰皮始解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可以免于患乎?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1)来此绝境()(2)无论魏晋()
、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四)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回人主意(2)故中(3) 上得佳鹞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三)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 长跪而(2)寡人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 夫专诸刺王僚也,
B.头抢地耳徒有先生也
C.仓鹰击殿上何至此!
D.长跪谢之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