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赵普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刘宣
【乙】
景泰 ①间,吉安刘公宣 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会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 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 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普少 习吏事 |
习:熟习 |
B.家人 发箧视之 |
发:发现 |
C.每归私 第 |
第:住宅 |
D. 讶其文 |
讶:听说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
B.卒用 其人 |
岁赋 其二(《捕蛇者说》) |
C.谓必山林老孺 之作 |
益慕圣贤 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
D. 以语使 |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
B. |
【乙】文写到了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 |
C. |
【甲】文通篇没有说明赵普推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此人,而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通过"复奏如初",显示赵普的为人。 |
D. |
【甲】【乙】两文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分别写了赵普和刘宣刻苦读书、奏荐人才的事例,都表现了一个中心: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5)除赵普和刘宣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刻苦读书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问题(3题,共10分)
【选段一】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选段二】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意暇甚: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_______④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_________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从【文段一】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狼有怎样的特点?从段中哪些描写句可以看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 顾野有麦场
② 其一犬坐于前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久之 ,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
B.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蜀之鄙有二僧 |
C.吾欲之南海,何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D.恐前后受其敌 |
屠自后断其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尝识书具 ()(2)或以钱币乞之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 其二,从作者本人来看,“”。(填原文)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60字)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同席①巾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注]①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②轩冕:此处指有莲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写出句子大意。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解释字的意思。
(1)识: (2)欲: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1)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