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田猎之获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释】①州里:乡里。②惟:思,考虑。③疾;奋力,用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齐人有好猎者

好:

  

②狗良则数得善矣

则:

 就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3)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B.如外人( )
C.便还家( ) D.余人各复至其家( )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乃左手卮()蛇无足()饮其酒()终其酒()
翻译下面句子。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这则寓言现在演化而来的成语是: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2)兔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自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4)项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B.何不试之足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
D.其剑自舟中坠土墙凹凸处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一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记①之法
叶奕绳②尝言强记之法:“某③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⑤泛滥者,略得影响⑥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⑦,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
【注】①强记:记得住,记忆力好 ②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③某:我
④笥(sì):竹箱 ⑤务为:力求⑥影响:印象⑦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
下列句中“之”与“遇所喜即札录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B.粘之壁间 C.一年之内 D.数年之后()

下列关于读书学习的条件方法,在叶奕绳的强记之法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

A.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B.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熹)
C.房室清,墙壁净。(《弟子规》)
D.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录朗诵十余遍: 掩卷闲步:
③一字不 ④岁无
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