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进行消防演练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②2NaHCO3Na2CO3+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氯化钙不发生反应。
请写出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
【提出猜想】猜想一:固体成分为Na2CO3;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NaHCO3;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 。
【实验验证】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小明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
猜想一成立 |
【提出质疑】小红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准确。小红知道NaHCO3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推测NaHCO3的水溶液可能显 性,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小明和小红继续实验探究: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固体中含有NaHCO3,写出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
2.另取少量的有色固体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 |
|
固体中含有Na2CO3,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反思交流】师生通过交流又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m的数值为 g;将注射器内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试管中,关闭弹簧夹,观察现象。 |
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U型管右侧液面均升高,待反应结束后液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 |
猜想三成立 |
【拓展延伸】掌握和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认识化学反应过程,更有助于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可以选择的气体制取装置是 (选填"A"或"B")和C。
(3)选择气体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和气体的性质。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10℃时,NaCl的溶解度是 g;
(2)30℃时,溶解度较大的是 (选填“NaCl”或“KNO3”);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0℃时,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
B.20℃时,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
C.20℃到30℃之间,能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
D.将KNO3溶液经过某种操作后,析出KNO3晶体,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比,可能变大、变小或不变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有着使用铜器的悠久历史。
(1)5G基站供电系统多用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性和延展性;
(2)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叙述的是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生成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
(3)木炭可以与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该反应中CuO发生了 (选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比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2)实验二喷水后的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由紫色变为 色;
(3)实验三说明铁生锈是铁与氧气、 共同作用的结果。
O2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制取O2的方法很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KMnO4分解法: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KClO3分解法:应选用图中的 (填图中装置对应的字母)作发生装置;
(3)H2O2分解法:常温下H2O2分解缓慢,通常加入少量MnO2,则MnO2的作用为 ;
(4)可以用C所示装置来收集O2,体现了O2 的性质;
(5)已知N2的沸点为﹣196℃,O2的沸点为﹣183℃。工业上在低温下加压,先使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则O2为 (填“先”或“后”)蒸发出来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