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
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 (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 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 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 而得名。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比如,我国气象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②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
③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形容,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18个气象要素。第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量、相对湿度等。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
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在方便公众获取更精准更精细的天气预报之余,还将有助于预报员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工作,同时使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方面的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
⑥未来,气象部门还将发展结合物理机理与数值预报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智能预报技术。一方面,基于数值预报机理的数理统计形成复杂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挖掘萃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将与天气预报更深入地结合。
⑦人工智能对预报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人类带来机遇。击败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的“阿尔法狗”发展到现在,已经脱离了靠大量棋谱来“喂养”的阶段,凭深度学习就能不断进步。气象与围棋都有所不同,围棋虽然内部机理比较复杂但规则相对简单,而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即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大气没有抬升,水汽无法凝结,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滴也不会长大掉落地面。因此,“智能”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发展过程中,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型。在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员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宗志平 薛峰 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网格预报”的优越性。
(2)第④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加点词“喂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红春联
提起春联,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炭火正旺。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写完后,放下手中之笔,围着对联左看右看,默念一遍,良久,脸上才露出满意、温暖、幸福的微笑。
写春联在我的故乡很常见,也很庄重。这个四围皆是高山的小山村,尽管夹峰对峙,地贫土瘦,但村上的小学,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写毛笔字,没有哪个先生不会吟几副对联的。
老先生择一个大晴日,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他做得很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清香。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但也会有一家两家。这些书写的对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热烈。
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贴。上下联的平仄一定要分好,否则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书的人,让人难堪而尴尬。
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早上,喻示新年新气象。
贴完春联贴福字。福字是春联的姊妹产品,不可缺少的。老人家听到大门外的人把春联贴完了,就会从堂屋的方桌上小心地捧出两张老先生写的大福字,嘱道:“倒贴哩!福到福到哩!”
一般的人家贴到这里也算把过年贴春联的事干完了。可到精致的人家,则还要从门廊到堂屋都贴得红彤彤的,十分喜庆。过路的人从大门春联往里屋瞧,只见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红彤彤的新鲜,红彤彤的春色,而人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活泼、饱满。
送春联,也是别具味道的一件事。
普通人家送通用春联,如:“千条杨柳迎春绿;万里江山迎日红。”如果此人是做生意的,走南闯北,则送上一副:“似锦河山遍地走;如花生活满园财。”年三十的下午,年饭还没吃前,送春联的人瞅准了这个空当,必定给你家满堂红。这个时间一家老小团聚,有说不完的话,有道不完的亲情温暖。这会儿,送春联的在大堂外倏地放一挂鞭炮,砰砰砰一阵响,闹得一家人赶紧出去看。小孩脚快,瞅完转身朝里屋喊:“奶奶,送春联的来了!”送春联的人在这端儿要赞几句:“左春联,右春联,左右春联齐团圆。”这家人听了,心儿乐了,道:“准尔真言。”便赶忙递上一个红包。
如此这番,在年关的春联总算告一段落。村里一些上过学的人,便在初一上午,背着手边踱步边观摩,或牵个小孩,沿村路来回溜达,欣赏春联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
这股子浓郁的墨味儿,酵出甜甜的年味,在人生的红纸上各自攒着劲儿,比着劲儿,朝前写,幸福千户万家。
(作者:刘群华 有改动)
(1)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红”的意蕴?
(2)本文首段是怎样描绘写春联的场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作者交代它有何用意?
(4)请品析文末加点的“酵”一词的妙处。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
夏生荷
①“人脉是风,人脉是雨,有了人脉我呼风唤雨;人脉是天,人脉是地,有了人脉我顶天立地!”这是一位游走在生意场上的朋友的口头禅。在他看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成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广博的人脉圈是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人脉圈广,就能将很多难办的事轻松搞定!”
②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将人生的成功与否与人脉圈的广窄挂上钩,甚至直接划上等号。为此,他们特别热衷于交际,流连于饭局、牌局、舞厅、KTV等社交场所,只为能多结交一些所谓的能人、名人、贵人,以便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获得广博的人脉,为我所用。
③人是高等社交动物,多交朋友,让人脉广博一些,无可厚非。_____一味地去追求人脉,将人脉“神话”,______煞费苦心地去攀附名人、能人 ______与之建立人脉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_____值得商榷了。
④在我看来,在拓展人脉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多读书,与书做朋友,扩展自己的书脉圈,因为书脉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
⑤所谓的书脉圈,就是指一个人结识和阅读过多少书。书脉圈广不广直接说明一个人爱不爱读书﹣﹣书脉圈越窄表明读书越少,反之,书脉圈越广表明读书越多,越爱阅读。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从书脉中收获诸多益处,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许许多良师益友助人完善自己。
⑥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大都是书脉圈特别广博的人,他们喜欢和书做朋友,愿意“结交”一本本好书,凿壁偷光的匡衡,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无一不是具有广博书脉圈的人,他们所读之书可谓汗牛充栋。当今社会也不乏因喜爱读书而受益匪浅的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成名的武亦姝, ,他(她)们的人生之路因为书籍的陪伴而愈加宽广。
⑦此外,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更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也很平易近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看脸色;它还很单纯,不需要刻意谋划、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
⑧当然,这也不等于说让我们彻底不去交际,远离人脉圈,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去建书脉圈,而是要我们放弃去拓展一些无效的、无意义的和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脉圈,将空余出来的时间留给阅读和书籍,让书脉圈将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⑨同样,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
⑩多读书吧,不断拓展自己的书脉圈,坚持下去对我们的人生终将有所裨益。
(选自《思维与智慧》,文章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3段空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 甚至 并且 那就
B.可是 并且 甚至 那么
C.如果 甚至 并且 那就
D.因为 甚至 并且 那就
(3)请你根据语境在第6段的横线上再补写一个例子。
(4)作者为什么认为书脉圈比人脉圈更容易建立?
(5)作者提倡扩展书脉圈的同时,为什么也不反对适当拓展人脉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木活字印刷术
雷碧玉
①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称为“泥活字印刷术”,后来经过发展、完善,民间又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宇、铅活字等印刷术。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便是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等雕成的一个个单字,因取材方便,制造简单迅速,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由木活字印刷出来的成品,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达一千年。
②“木活字”制造看似简单,但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单说那最基本的写字与刻字就会让时下的年轻人望而生畏。它需要岁月的磨砺,根本无法投机取巧,没有一定的功力和耐力是不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字必须正字“反”写。要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模板上,手持毛笔,将横细竖粗的老宋体字,一笔一笔,慢慢地添补成型,形成一个方正漂亮的反字。写完后,就要进行难度最大的雕刻,只有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才能雕刻出细致的笔锋,然后用刻刀沿着字的边缘刻入,着力必须精准、均匀。只需一会儿,一个木活字就在木屑飞舞中刻成。这种技艺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练习,根本无法学成,长时间的制作还会让制作者手指扭曲,腰背酸痛,眼睛干涩。
④繁杂的印刷工序,也考验着制作者内心的承受力,它一共有开丁、誊清(整理稿子)、制字模、写字、刻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装线、封面、装订这1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规范操作,其中刷印是最主要的工艺,所用纸张的湿度都有严格要求,用墨量要刚好,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就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又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才算圆满完成。有时,木活字在使用多次后会失去棱角,字形变得模糊,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字块。
⑤这样的过程漫长、乏味,而且无趣,它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毅力和耐心。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若要想耐得住这种寂寞,内心的坚忍可想而知。可有一位老人却一直坚守着,无怨无悔。他就是浙江瑞安最有名气的谱师、东源村木活宇印刷术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超辉。
⑥老人的家族使用木活字印刷家谱的历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老人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可丢。”因了这份爱,他们借助木活字印刷术将族谱重新翻印,依靠一套祖先流传下来的口诀,口耳相传,将这项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技艺保存下来,而它也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保留下来,并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术。
(选自《知识窗》,文章有删改)
(1)木活字印刷术的印刷工序非常繁杂,其中作者重点介绍的工序是 、 、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木活字印刷出来的成品,具有古色古香,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长久等特点。
B.雕成木活字单字所需的材料,多是一些质地坚硬的树木,所以木活字能反复使用而不必更换。
C.木活字印刷技艺虽然被保留下来,但由于印刷工艺十分考究,需要岁月的磨砺,因此现在已不再使用。
D.本文说明方法多样,说明顺序清晰,语言准确凝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老文化的敬畏之情。
(3)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要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模板上,手持毛笔,将横细竖粗的老宋体字,一笔一笔,慢慢地添补成型,形成一个方正漂亮的反字。
②只需一会儿,一个木活字就在木屑飞舞中刻成。
(4)王超辉老人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可丢。”他的话让人深受感动,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老祖宗的这种技艺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各题。
盛开在记忆里的花
杨崇演
①晚上,小区突然停电,家中备有蜡烛,却没有火柴。于是,我下楼,接连走了几家小超市,都未能如愿买到火柴。一位年轻的店主还用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似乎我这个古董之人在购古董之物。
②拐弯抹角踅进小巷深处。好不容易,在一处幽暗的小店买了一盒火柴。
③揣摸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买到的火柴,我突然觉得,进入网络时代的我们离火柴越来越远了,远得在市面上已很难觅其踪迹。
④由此,那个火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年代便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⑤早年,在农村有两样东西不能自给,一是盐,一是火柴。火柴,人称“自来火”,也称“洋火”。那时,人们的生活须臾不离它:燃灶生火要用火柴,点煤油灯点蜡烛要用火柴,大人们抽烟要用火柴,小孩们过年放鞭炮要用火柴……
⑥火灶旁、饭桌上、屋檐下、门槛口、台阶顶、桌柜头、窝棚里……一划一哧一闪,跳动的火苗像爆出的一朵朵美丽的花,眼也跟着亮起来,心也跟着暖起来。
⑦点灯,是我幼时喜欢做的事。
⑧天光渐暗,大人说,该点灯了。我抢着:“让我来。”火苗对着灯一吻,灯亮了,满屋生辉。
⑨火柴是一日三餐的保障。每当母亲在灶房划燃火柴,眼看着柴火旺,眼看着炊烟起,眼看着饭菜香……
⑩至于偷洋火烤地瓜,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每年秋收之后,由于大人们的“粗心”,地里总有“漏网之鱼”,还不乏大块头的地瓜。于是,我们扛起锄头,挎着箩筐,奔向已经光秃秃的地,而衣兜里谁也不会忘了偷塞一盒火柴。堆好了土窑,捡来了枯枝干草,划亮了火柴,后把精心挑选的地瓜扔进去,只等着原生态的绝佳美味……
⑪大过年的,更少不了火柴。我经常是执竿侧耳,一头远远地挑着挂着的长长的红红的三百响鞭炮,大哥在鞭炮引信末梢那头,但见他划亮火柴,颤巍巍的,那是我的手在抖,大哥也颤巍巍地拢着火柴配合着……随着第一声炮响,大哥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到我身边。一旁,隔壁五爷坐在两边贴着红对联的门槛上,划亮一根火柴,将水烟抽得吧嗒吧嗒的,喜庆的气氛红暖红暖的。
⑫感于斯。我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了生活的岁月。它燃亮了母亲宽慰的笑容,燃亮了父亲开敞的胸怀……每根火柴,一生虽只发言一次,但它是光的发言、火的发言,它燃烧的生命,好比高举鲜艳的旗帜……
⑬打火机使用频繁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火柴呢?
⑭昨天看到一则微信:香烟决心嫁给火柴,打火机不服:“我时尚新潮,跟你是绝配啊!你为何选择土得掉渣的火柴?”香烟说:“一旦我香消玉殒,你就移情别恋,而火柴一辈子燃烧一次,只为我。”
⑮笑话归笑话,火柴的陨落却已是事实。只不过,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记忆﹣﹣“哧”,一朵神奇美丽的花绽放跳动,盛开在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里。
(选自《特别文摘》,文章有改动)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句子。
①请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火苗对着灯芯一吻,灯亮了,满屋生辉。
②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旁,隔壁五爷坐在两边贴着红对联的门槛上,划亮一根火柴,将水烟抽得吧嗒吧嗒的,喜庆的气氛红暖红暖的。
(3)说说本文题目的好处。
(4)文章第12段的内容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