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张唯诚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02期,略有删改)

(1)请说说题目的作用。

(2)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4)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三种,文中例子除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药苑新秀——干扰素
①你听说过干扰素吗?顾名思义,干扰素是一种能起干扰作用的物质。
②1957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艾萨克斯和林登曼首先发现,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里会产生和释放出一种蛋白质进行“自卫反击”,干扰和抑制病毒的“为非作歹”。这种蛋白质被称为干扰素。
③这一发现,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不惜巨资投入研究,先后证明,用干扰素治疗病毒引起的感冒、水痘、角膜炎、肝炎、麻疹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干扰素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治疗部分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和非病毒癌症,也都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有些科学工作者还探明,干扰素对人体的免疫能力也有刺激作用,能唤起整个机体的防御系统,提高它们的机能和作用,警觉地进入“战备状态”,从而大大地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人预言,未来年代里药品的新秀可能将是干扰素的“天下”。
④干扰素虽有如此神效,但是它的提取工作非常困难。因为干扰素只有在受到病毒入侵的细胞中才能产生,而且数量极少。1979年芬兰红十字会和赫尔辛基卫生实验所用了4.5万升(1升相当于1000ml)人血,才煞费苦心地提炼了0.4克干扰素。据法国医疗单位计算,治疗一个感冒病患者要花费1万法郎,而医治一位癌症病人,那就需要花费5万多法郎。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药品之一了。
请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什么是“干扰素”?
第④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第③段中划线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一句话概括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文中划线的“不料”两个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划线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1)我小的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
(2)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
(3)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4)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5)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
(6)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随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
(7)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8)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
(9)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10)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
(11)“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12)“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13)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
(14)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
(15)“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王老师沉吟着答应了。
(16)那天下午的情形,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17)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文章作者:毕淑敏)
文中第(2)段写道:“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这怪味豆最初是甜的,慢慢的,又有了咸味和涩味。请你结合文章说说甜味指什么,咸味和涩味指什么。
“我”想到的万全之策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

现代文阅读理解(1 5分)
藤野先生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在选文第①段括号处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选文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说“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选文第④段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请结合选文来回答,“我的意见”变化的内容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内容:
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三手烟”的危害
唐承革
①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②“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一)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三)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④针对“三手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奥尔·马特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49名不满1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发现,即使父母只在室外吸烟,他们居室的空气和尘埃中还是能够发现尼古丁。检测婴儿的尿液和毛囊的尼古丁结果表明,被动吸入父母“三手烟”的婴儿,其体内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7倍。一些研究表明“三手烟”会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的问题,增加婴幼儿患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几率。
(选择《百科知识》2012年2期)
请根据第①段的介绍给“三手烟”下定义。
请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下面句中划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只认识到“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本文写作的必要性。
B.文章第②段开头具体列举了“三手烟”中所含的多种有毒成分的名称,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三手烟”危害的重视。
C.第②段结尾,“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句中“逗留”一词有有拟人意味,使语言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D.第③段先后从儿童的体重特点、行为方式、抵抗能力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是“三手烟”最大受害者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